第41章

    自从天幕异像出现后,众人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在清晨朝会结束后的时间观看天幕盘点。

    近日,天幕频繁地推出新的系列。

    众人的心思顿时活络了起来,期待盘点“六大名医”系列能够早点上线,更有甚者寻求天幕异像背后之人的联络方式,但是一无所获。

    为今之计,只有等!

    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都在期待第二天清晨,天幕的惊喜。然而在当天下午,有了意外的惊喜。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

    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睡完午觉醒来,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感谢篇》。

    天幕盘点没有在惯常的时间出现。

    与此同时,天幕异像出现在了君臣参加朝会的宫殿外,但见天幕上出现了八个大字:“再次感谢金主爸爸。”

    近期天幕盘点都很有规律。

    太史令对这天幕不按规律出现的异象打了个措手不及,匆忙着人去禀报皇帝。

    皇帝关注了作者,早已经知晓。

    住在皇宫里的部分受宠的后妃、皇子、公主等人被允许观看天幕盘点,而住在宫外的文武大臣就只能在自己家里看了。

    毕竟等他们进宫,天幕盘点都结束了。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近几期视频,作者菌收到了很多点赞、关注和投币,非常开心,谢谢大家。

    为了表达感谢,作者菌决定再做一期感谢视频,献给各位风流不羁爱cos的观众大大们~】

    现世

    苏若雁主要是想感谢投币的观众。

    她在上一期感谢视频结尾时曾经说过以后会再做一个感谢视频感谢大家,现在正好填坑。由于这种视频时间短,就不占用早上正常盘点的时间了,算是一个小福利吧。

    秦始皇位面

    天幕上的声音又变成了甜美的少女音。

    天幕话音落下,黑屏上出现了“感谢篇”三个大字,显眼又醒目。

    嬴政有点期待,好奇躲在天幕异像背后的后世人这次会感谢谁?他上期被感谢过,这次肯定不会有他。

    扶苏惊叹道:“还真和书简上记载的一样,盘点之人的声音可男可女。”声音还挺好听的。

    所以,这人是男是女?

    或者说,不管是先前的男声,还是现在的女声,都不是作者本人没有任何遮掩的声音?

    【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感谢公子扶苏的关注。】

    天幕上出现了扶苏和始皇帝谈论国事的画面。

    偌大的大殿里,除了在内服侍的宦官,就只有扶苏和始皇帝二人。天幕上的画面没有声音,不知道扶苏说了些什么,始皇帝的脸色变了。

    帝王一怒,浮尸千里。

    秦始皇积威甚重,天幕下的群臣看到陛下变脸,吓得双腿打抖,有胆小的直接跪了下去,突然想到这不是在咸阳宫外,才终于放心,不然就要在御前失仪了。

    被吓坏的官员被家中仆从扶了起来。

    天幕上,扶苏见始皇帝变脸,脸上没有半点惊慌,有的只是失落。

    天幕下,嬴政被天幕异像勾起了以前的回忆,天幕所显示的,正是他被扶苏激怒,于是让扶苏去边关和蒙恬一起戍边的那天。

    扶苏当时是一点头都不肯低啊。

    虽然是为了磨砺扶苏,但多少还是带了点眼不见心不烦的心思在里面的,没想到短短两年后他就归西,未能妥善地安排后事。

    他十分痛惜地看了一眼扶苏,却意外地发现扶苏耳根红了。

    这倒是稀奇。

    扶苏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天幕点名感谢,想到后世之人都在看天幕盘点,有点害羞。

    天幕上的情景他自然也记得。

    父亲将他调到边关去,远离朝堂,远离政治中心。当时他还误以为父亲是厌弃了他,好在现在解除了误会。

    【王安石有诗云:“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感谢帝师张良的关注。】

    天幕上出现了一幅画卷。

    画上,张良半跪在地上,恭敬而专注的为老者穿鞋。

    正在谋划将张良收为己用的扶苏琢磨着,去请张良的时候直接拜张良为老师吧。

    汉高祖刘邦不知道王安石是谁,但从王安石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王安石也是不相信有黄石公这个人物存在的。

    合着只有他被张良给骗了?

    【李商隐有诗云:“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感谢有“王佐之才”的荀彧的关注。大家跟我读寻玉,他的名字不读狗货哈。】

    天幕上显现了荀彧家中的景象。

    房间里燃着熏香,仆人们在给荀彧的每件衣服熏香,每放一件衣服到衣柜里,必然放入一个香囊到里面。

    荀彧的身上则是挂了好几个香囊。

    魏王曹操得知荀彧也在观看天幕盘点有点心虚,不知道荀彧得知他会成为魏王是何感想?

    另外的时空位面

    “狗货?”荀彧发出了问号。

    一旁的郭嘉已经捧腹大笑:“哈哈哈哈哈,狗货。”

    陈群忍不住开口责备:“郭奉孝,你笑的这么放肆很不礼貌。”

    郭嘉毫不在意地说道:“文若不会介意的。”

    荀彧确实不介意郭嘉笑话。

    他介意的是,他怎么就成了狗货?看来后世之人的识字水平堪忧啊。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道:“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感谢鬼才郭嘉的关注。 】

    天幕上显现出了郭嘉在说“十胜十败”的场景。

    “绍有十败,公有十胜……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天幕上出现了“十胜十败”的全篇,只是停留的时间比较短,不足以让天幕下的众人全部看完,只能看个大概。

    但凭着看到的寥寥几句,足以证明郭嘉的才华。

    魏王曹操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

    他本想让郭嘉当托孤重臣,谁能想到郭嘉先一步去了呢?

    曹丕早就关注了作者,十分期待自己能被天幕点名感谢。在上一期的感谢视频中,父亲和弟弟都被天幕感谢了,唯独漏掉了他。他想着,这一期的感谢视频总该有他了吧?

    另外的时空位面

    程昱见郭嘉还在笑,说道:“那个笑的最大声的,快别笑了,天幕在感谢你呢。”

    天幕感谢荀令君的时候大家都笑了,只是郭嘉笑的特别明显,特别的大声。但是谁让荀令君和郭嘉的私交好呢,人家就是有这么放肆的资本。

    郭嘉没有想到自己也能被天幕感谢,非常开心,倒是不好意思再笑了,得矜持一点。

    【辛弃疾有诗云:“似江左、风流谢安。”感谢“江左风流第一人”谢安的关注。】

    天幕上出现了谢安泛舟大海的情景。

    巨浪袭来,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唯有谢安镇定自若。在巨浪面前,谢安的身影十分渺小,但仿佛会发光一般,他的存在能够安定人心。

    画面一转,天幕上出现了谢安的真迹。

    秦始皇嬴政赞叹道:“字如其人,谢安气度不凡。”就是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王羲之看到天幕上谢安的字迹,满意地笑了,十分的欣慰。

    【我毛爷爷有诗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感谢宋祖赵匡胤的关注。】

    天幕上出现了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情景。

    夜晚,赵匡胤留下一众将领在一起喝酒。酒过三巡,赵匡胤言道自己整夜不能安睡。众将领为了能让陛下睡个好觉,乖乖地交出了兵权。

    天幕下,赵匡胤擦了擦额头的汗。

    在上一期天幕的感谢视频中,天幕感谢了赵光义,并没有感谢他,可算是松了一口气。

    他小名叫香孩儿。

    在听了刘猪猪、大魏吴王孙十万、绝命毒师等词后,以天幕盘点的尿性,想也知道天幕若是感谢他,必然会说出他的小名。

    还好这期的感谢视频并不揭露外号、小名。

    【歌曲:在下东坡一个吃货,中歌词:“被赶出朝堂,我就去厨房。”感谢大宋美食家苏轼的关注。】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发明的各种美食。

    在每一道美食的旁边,还细心地标注了苏轼是何时被贬,以及所贬到的地方。

    扶苏看到这一幕惊呆了,居然会有人一生都在被贬,而且是贬到哪里吃到哪里的乐观心态。他想起了之前的败家子盘点,心道这苏轼也是倒霉,遇到了宋徽宗这个败家皇帝在位。

    北宋之前的众人看到天幕上的美食十分心动,有些把持不住的已经留下了口水。天幕倒是教一教这些美食的做法啊,让他们也来尝一尝。

    有些顽固的大臣却抓着“君子远庖厨”这点不放,虽然他们也看着流口水。

    【好啦,篇幅原因,今天的感谢名单暂且到这里哦,没有上视频的大大们也不要生气,作者菌非常珍惜与各位的相遇。

    下一期视频作者菌已经准备好啦,会在明天早上发布,和昨天一样的时间,同样也是盘点新的系列,并且在接下来的三天,都是盘点新系列,再之后还会推出之前没有提及的新系列。

    作者菌准备了良久,新系列应该不会让大家失望。

    大家拭目以待哦!】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扶苏将积攒的两个币都投了。

    不止是他,所有被天幕点名感谢的都投了自己珍贵的两个币。

    魏文帝曹丕:“……???”天幕怎么回事?怎么这次又不感谢他?看来是不想要币了。

    第42章

    第二天清晨,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天幕一天盘点一个新系列,对众人来说已经习惯了,不再是惊喜了。但是见到今日的推送是“六大悲剧太子系列”,着实有些人被吓得不轻,比如:李斯。

    李斯深知扶苏原本是始皇帝属意的继承人,始皇遗诏扶苏为太子继承皇位,被他给搅合了。

    昨天,天幕的感谢名单里赫然有扶苏。

    他闻了闻自己满身的腥臭味,是被咸鱼熏出来的,无奈苦笑,自己的未来堪忧啊。

    不知道扶苏会如何报复他。

    汉景帝刘启想到了自尽的庶长子刘荣,有点心虚。

    刘荣这孩子其实也不错,在封地深受百姓爱戴,去世后有许多百姓哭泣。

    可正因为如此,他才要杀啊。

    汉光武帝刘秀想到了主动辞让太子之位的嫡长子刘强,担心刘强会上榜,抖落出他的家务事。

    这可不兴让祖宗们知道啊。

    唐中宗李显想到了自己的嫡长子李重润,心中对母亲颇有微辞。在母亲眼里,亲孙子比不上她对权力的欲望也就罢了,竟然连她的面首都比不上。

    皇帝都当了,找面首还怕被人说?

    唐玄宗李隆基想到了被陷害的李瑛,有点担心李瑛会上榜,那无疑是再次对他公开处刑。

    心中有愧的人不敢看这个系列的盘点。

    历史上没能顺利登基的太子何其多,但是天幕只盘点六个,不少人都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他们的腌臜事不会被暴露出来。

    虽然成王败寇,但还是想遮掩一二的。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作者菌来盘点新的系列“六大悲剧太子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我们知道,太子在古代是最高危的职业,古往今来一百多位太子中,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占比不到一半。这期视频就来盘点那些自尽、被废、早亡的太子。】

    天幕上出现了沙丘的地貌风景。

    镜头拉进到马车内部,始皇帝刚咽气,赵高就动起了歪心思,利用职务之便将未曾发出去的遗诏篡改。

    有玉玺印信在手,赵高可以为所欲为。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第一个要盘点的悲剧太子是谁。有关扶苏的事迹,我们在之前的“十大败家皇帝”盘点中有过了解,这里就不做详细的介绍了,只简单的说一说。】

    秦始皇嬴政心中有对赵高和胡亥的愤怒,对李斯的失望,以及对他能够改变未来走向的庆幸。

    扶苏没有想到这期视频,他会成为主角。

    之前看往期天幕盘点的文字记录时,上面写的是父亲原本想立他为太子,被赵高、李斯等人篡改遗诏,令他自尽。

    好在,天幕异像的出现拯救了他。

    按照原本的轨迹,父亲并没有明确地册立他为太子,他并不是太子,只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勉强可以算是太子,说他是太子有点牵强。

    不过,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太子了。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至于是不是嫡长子,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有关秦始皇后宫的记载是一片空白,有没有立皇后不知道。没有记载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不知道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

    对于扶苏的母亲,我们也只是猜测,有猜是楚国人的,也有猜是郑国人的,各有依据。

    “扶苏”是一种树木,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单从扶苏这个名字来说,秦始皇是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的。

    当然,这可以说是后人的脑补。秦始皇给长子取名扶苏没有任何深意,是人们过度解读。

    这种事很常见,我们学语文时都做过阅读理解题,选取的有些文章作者还(活)在(着)世。作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明言,自己本人都不知道自己随便写的东西原来还有这一层深意,随便取的人物名字也能在诗中找到出处。咳,这就是活着的作者本人说的。】

    天幕下的众认看到最后一句,不解其意,感叹天幕盘点为了拖时长,深谙废话文学的精髓。

    明朝官吏茹太素看到这里感觉自己的屁股隐隐犯疼,忍不住想摸一摸,但是不敢摸,怕殿前失仪再次被打板子。

    他先前就是因为写的奏章字数太多,惹怒了皇帝,被打了板子。

    洪武皇帝说他的奏章一大半都是废话,他深感冤枉。明明是皇帝没有耐心看,嫌弃他的奏章长,还非得挑出他的错处来。

    太长不看,这种现象很普遍的啊。

    现在看天幕这样盘点,他有点理解皇帝看他所写的奏章时的心情了。

    【关于扶苏,我们有几个误区。

    其一:扶苏的老师是淳于越,和老师的观点一致,支持分封制,反对郡县制。

    这一点,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呢。

    正史上有关扶苏的所有记载,作者菌在盘点“十大败家皇帝”胡亥的时候,以及前几期的盘点中已经全部列举了。有关扶苏的史料很少,就只有那些。

    没有史料记载,那么这一观点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人们的脑补以及理解偏差。

    之前的盘点有提到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坑杀四百多名在背后嚼始皇帝舌根的人之前,扶苏曾直言进谏。

    他是这么说的:“文人们读的是孔子的圣贤书,学的是儒家思想。您现在用重典惩治那些说您坏话的人,臣担心会造成天下不安的后果。”

    扶苏因为这番话,被打上了儒生的标签。

    淳于越是当世大儒,理所当然的就成了扶苏的老师。淳于越支持分封制,反对郡县制。老师放个屁都是香的,扶苏必然也是支持分封制,反对郡县制。

    “诸生皆诵法孔子”有说扶苏也诵法孔子吗?有说扶苏是诸生之一吗?作者菌理解的是扶苏在说当下的读书人都读孔孟之道,看不惯始皇帝用严刑峻法惩治那些口嗨的人,担心始皇帝这样做会引起天下大乱。

    而有一部分人理解的是扶苏读的是儒家经典,坐实了扶苏是儒家学说的拥护人,是师从淳于越的佐证。

    还有一部分人理解的是“诸生”指的是被坑杀的那些人,秦始皇焚书激起了广大儒生的不满,所以奋起反抗,被始皇帝坑杀。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菌尊重各位的理解,不试图说服你们,也说服不了你们,同样的你们也说服不了我,你们只需要安静的退出我的直播间。

    哦,作者菌忘了已经关闭了评论区、弹幕、私信,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无法在评论区、弹幕、私信等地方发表自己的见解。作者菌不会受到冲击,那我们继续。】

    天幕下的众人:???

    原来还可以和作者菌交流的吗?他们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丧失了这种权力,真的好遗憾。

    作者菌什么时候能够再开放一下评论区?

    他们并不想发表不同意见,只是想知道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好及时的做好应对,在遇到难处的时候,想向先贤们请教破解之法。

    还有一点私心,想和先贤们交流。

    司马迁叹气,若是能和前人交流就好了,可以直接询问已故的皇帝们一些宫闱秘史,保证在写的《史记》没有错漏。

    秦始皇嬴政反思了一下自己。

    在听了天幕盘点之后,他已经停止了建造阿房宫等劳民伤财,纯为自己享受的建筑。

    天下刚刚平定不久,百姓经历了战乱,正是需要修养生息的时候。那些术士骂他,虽然有点不识好歹,咳,有点过分,但确实是他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如果他能再多为百姓们想一点,也就不会被骂了。

    但是他的“残暴”已经在百姓心中形成了固有的印象,一时半刻无法改变,像“三十税一”这种税收政策,还是借扶苏之名颁布比较好。

    反正,他都是快入土的人了。

    “巴清,这世上真的没有神仙,没有能让人吃了长生不老的仙丹吗?”嬴政虽然是在和巴清说话,但是并没有看向巴清,仿佛只是自言自语。

    他放不下大秦,好想向天借命。

    巴清面对这种大客户,想说有,好继续让始皇帝买她的矿。虽然始皇帝在研究火药,但是用到丹砂的情况远不如之前。

    对于神明,她是敬畏的,兴许真的有神仙呢?

    可是她作为始皇帝的座上宾,有幸观看了天幕之前的几期盘点,知道凡人成仙是不可能了,欺骗始皇帝就会落得和之前那些术士一样的下场。

    始皇帝提问不能不答。

    巴清说道:“陛下耐心等天幕盘点到名医系列,或许有延年益寿的方子。”

    嬴政并未理会,只是看着天幕。

    【其二:扶苏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推崇儒家学派,愚忠。唯父命是从,懦弱,哪怕是让他自尽都不敢违背。

    作者菌在之前的盘点有提到过,扶苏因为一份假的遗诏,信以为真,哭哭啼啼悲伤自刎的事件。

    史书记载,扶苏对这份假的遗诏信以为真,不加以求证,倒是蒙恬不相信这份赐死扶苏和自己的诏书是真的,要再请示一遍,确定诏书无误,再死也不迟。

    再死也不迟……

    都要取性命了,也乖乖受死,丝毫没有想到反叛。

    我们知道,蒙恬的爷爷、父亲,都是为秦国攻城略地的名将,对秦国忠心可鉴,就连蒙恬自己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蒙恬不能反,也不敢反,愿意一死保全家族的声誉。

    当时的兵权在蒙恬手上,扶苏只是监军。

    扶苏要造反,要清君侧,首先就要得到蒙恬的支持,先策反蒙恬,掌握蒙恬手中的三十万大军。

    蒙恬在不知道始皇帝已经驾崩的情况下,不知道遗诏有假的情况下,是不会同扶苏一起造反的。

    因为造反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胜算渺茫。

    始皇帝为什么是始皇帝,因为他灭了六国,“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战斗力爆表,不是建文帝朱允炆那个弱鸡。

    成王败寇,蒙恬承担不起造反失败的后果,他的家族世代忠于秦王,也不会支持蒙恬造反。

    虽然和扶苏关系好,但在接到诏书的那一刻,扶苏就已经是弃子,被始皇帝放弃的儿子。

    作者菌认为,与其说是扶苏愚忠,不如说是蒙恬愚忠,在掌握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扶苏除了自杀别无选择。

    扶苏要想反叛,必须要先知道两点,一是始皇帝已死,二是诏书有假。这两点缺少一点,都得不到蒙恬的支持。

    始皇帝是在巡游途中去世的,当时知道皇帝驾崩的人,除了赵高、胡亥、李斯,就只有几个宦官,甚至连宣读诏书的使者都不知道皇帝已经死了。

    扶苏光是听从蒙恬的建议再向始皇帝请示一遍是毫无用处的,除非知道真相的那几个宦官中有扶苏的人。

    那么扶苏在秦始皇身边有人吗?答案是有。

    蒙恬的弟弟蒙毅被称为“忠信大臣”,侍奉在秦始皇左右,可以说是寸步不离。秦始皇出行,他也是和秦始皇同乘一辆车,而且秦始皇每次出巡都把蒙毅带在身边。

    遗憾的是,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在途中生了病,派蒙毅去为他祈福了。没等蒙毅祈福回来,秦始皇就病死了,尸身与咸鱼为伴。

    可以说,当时如果有蒙毅在秦始皇身边,赵高和李斯的阴谋也不可能得逞。

    然而历史偏偏就有这么多巧合,偏偏在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带上胡亥的时候出事,偏偏蒙毅不在。

    蒙恬只怕也不是真的怀疑诏书有假,而是希望蒙毅能够为他们求情,让始皇帝改变主意。

    三十万大军,集天下重任于一身,看似有绝地翻盘的机会,其实是必死之局。

    扶苏无军权,蒙恬无反心。说扶苏懦弱的,请问该如何破局?】

    秦始皇嬴政对扶苏还是了解的,相信扶苏和蒙恬一样也无反心,所以他才放心将扶苏派到蒙恬那里去,以三十万大军相托。

    可惜他漏算了别人。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这里,终于明白大明的皇帝怎么会是朱棣那一脉的了,原来是在朱允炆这里被夺了皇位。

    朱标:“……”自己的儿子不中用,这就很尴尬了。

    这事要如何预防?

    父亲严格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若是将来不想让朱允炆即位,要么废后重新立后,要么杀了朱允炆。

    若是依然让朱允炆即位,就要保证对朱允炆的教育到位,让朱允炆能够坐稳江山。

    第43章

    【蒙恬的祖父、父亲是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

    蒙恬自己文武双全,曾当过内史,也就是中央高级官员,文臣这方面是连李斯都自愧不如的存在,武将方面手握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

    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深受始皇帝的器重,可以与始皇帝同乘一辆车。

    所以蒙恬在接到赐死他的诏书时,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诏书有假,要再请示一遍。

    蒙恬一个外臣都对诏书有所怀疑,扶苏身为始皇帝亲子,却对赐死他的诏书深信不疑,可见嬴政和扶苏之间的父子关系并不好。

    我们知道秦始皇派扶苏到蒙恬那里监军是为了历练扶苏,但扶苏是在刚刚惹怒父亲的情况下,被父亲派到蒙恬那里去的。

    李斯在给扶苏罗列罪名时提到了不孝,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父亲。陈涉借用扶苏的名义起义时也说,扶苏因为多次直言进谏惹怒了始皇帝,被始皇帝派到外面去监军。

    咱就说,秦始皇既然存了历练扶苏的心思,能不能把话说开?刚刚大吵一架,带着一脸怒容的把人外调,这样都能理解透彻始皇帝的真实用意,那这就不是人了,而是始皇帝肚子里的蛔虫。

    扶苏敢触怒圣颜,直言进谏,却在“始皇帝”让他死时乖乖听话,这到底是孝还是不孝?说他孝顺,他敢忤逆父亲,还是数次直言进谏;说他不孝顺,让他自杀,他不带犹豫的拔剑自刎。

    作者菌前面说过,扶苏自刎是别无选择。

    其实还可以咸鱼一点,直接说诏书是假的,杀了传旨的使者,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拖到秦始皇的死讯公布,在此期间,赵高和李斯来多少人杀多少人。

    毕竟这份诏书太诡异了,蒙恬是不相信的,扶苏咬死诏书是假的,就可以多苟一段时间,苟到秦始皇的灵车,咳,秦始皇的车驾回到咸阳,死讯再也瞒不住的时候。

    当然,扶苏如果无法证明遗诏的真伪,揭穿不了赵高和李斯的阴谋,劝不动蒙恬和他一起造反,这样还是得死,而且死的遗臭万年。】

    秦始皇嬴政:“……”他不立太子,派扶苏去监军,一去两三年,是因为他以为自己能够求得仙丹与天同寿,谁曾想寿命会如此短暂呢?

    扶苏暗自庆幸。

    是突然出现的天幕异像改变了他的命运,缓和了他和陛下之间的父子关系。

    至于迫害他的李斯……

    待他掌权,有“汉初三杰”在侧,必杀李斯,帮李斯达成原本的结局,以解心头之恨,咳,是让李斯伏诛。

    虽然,理智上来说,不该如此。

    此刻他有点理解父亲坑杀那四百多人的心情了,因为被诋毁、谩骂的人的不是他,所以他可以做到十分理智地替他们求情。

    在父亲眼里,他这是胳膊肘往外拐吧。

    在这一点上,李斯说的不错,他确实不孝,应该好好地反思。

    步入中年的汉武帝刘彻深以为然。

    他知道太子刘据不像自己,但国家正需要像刘据这样的继承人,所以他早早地就给刘据吃了一颗定心丸,直截了当地夸奖刘据,告诉刘据,这江山迟早会交到刘据手里。

    洪武大帝朱元璋觉得扶苏自杀过于草率了,连蒙恬都怀疑诏书有假,扶苏竟然不加以查证。

    他要治朱棣的罪,都耐心地等人将老四从封地押来。

    哪有只传道圣旨过去就让镇守边关的大将和监军死的道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押解进京问罪的,就地处决的情况极少。

    在狱中的朱棣看到天幕盘点,对扶苏有种难兄难弟的感觉。

    可能他就快等到爹爹御赐的毒酒了吧。

    朱棣心中猜测,轮到朱允炆即位,他应该和大哥一样不在人世了,是谁夺了朱允炆的皇位?是他的好大儿?还是他的大孙子?

    想到朱高炽那个小胖墩举兵造反,戎马沙场。

    朱棣一哆嗦,连道不可能,夺取朱允炆的皇位应该是他还没有出生的大孙子。

    大孙子,你爷爷可被你坑惨了。

    【随着小短文《赵正书》的出土,不少人怀疑秦始皇本意是想传位给扶苏的真实性,甚至认为秦始皇就是传位给胡亥。

    在此言明《赵正书》并非是史书。

    因为胡亥师从赵高,学习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政见一致,是最得秦始皇宠爱的儿子。秦始皇有那么多儿子,偏偏就只带了一个胡亥在身边,很明显是想传位给胡亥。

    咱就说一句,胡亥的继位如果是名正言顺,他杀光自己的兄弟姐妹做什么?

    也有人说史书上有关扶苏的记载并不多,连老师是谁都没有记载。而有关胡亥的记载十分详尽,师从赵高,得始皇帝喜爱。所以,胡亥理应是秦始皇选中的继承人。

    咱也就说一句,胡亥是秦二世,当了三年的皇帝,记载比扶苏还少不太现实吧?】

    秦始皇嬴政不怕扶苏会误解,因为《赵正书》所说的过于荒唐了。

    扶苏:“……”果然成王败寇。

    胡亥当了皇帝,底下逢迎拍马的人想必不少,写出什么“政治正确”的文章来稀松平常。

    【扶苏之死是个遗憾。最后我们来说说扶苏如果顺利继承了皇位,能不能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结局?】

    秦始皇嬴政对接下来的天幕解说十分期待。

    这种假设他在天幕第一期盘点的时候已经听过一遍了,还想再听一遍,想着这回扶苏也能听到,正好给扶苏增加一点将国家治理好的信心。

    咳,是再给他一点对扶苏的信心。

    扶苏自信满满,他要缔造如“文景之治”一般的盛世。

    外御强敌,内施德政。

    “匈奴的附属国?”扶苏对匈奴记上了一笔,匈奴最好不要来犯,若是敢来,他就打得匈奴成为大秦的附属国。

    【我们先从扶苏的性格来分析。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评价扶苏:为人宽厚仁慈。

    可以预想的到,扶苏继位是名正言顺,不会像胡亥那样杀光自己的兄弟姐妹;由于他宽厚仁慈,不会像胡亥那样继续用重典治国严刑峻法比始皇帝时期更甚;不会像胡亥那样残暴,肆意屠戮朝中重臣;不会像胡亥那样大兴土木,加重百姓的苦难。

    赵高评价扶苏:刚强坚毅,武艺高超,英勇。对人信任而又能够激励人,具有领导才能。

    这是赵高在劝说李斯篡改遗诏不让扶苏顺利即位时说的,不排除有夸大其词的可能。

    “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这是成为一代名将的职业素养。可以说,扶苏对于打仗也是不带怕的,身体素质高到可以御驾亲征,上战场杀敌,靠杀敌立功。

    至于指挥作战,扶苏在蒙恬的军队里历练了两三年,应该也不用担心会像“大明战神”朱祁镇那样瞎指挥。

    扶苏和蒙恬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让李斯都惴惴不安,担心自己的位置被蒙恬顶替。所以即便自己不通兵法,也应该能够听从蒙恬的劝告。

    从扶苏的性格来看,对内能够治理好国家,对外能够抵御外敌。】

    秦始皇嬴政听得心情舒畅。

    听到天幕这样夸奖扶苏,他百年之后可以安心了。

    虽然他就快要死了,但是他并没有透露出一种死气,也没有时常恐慌,而是励精图治,为挽救大秦尽最后一份心力。

    扶苏觉得这期天幕盘点过于偏爱他了。

    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对他的偏向与维护。他只有成为一位盛世明君,才能对得起天幕对他的这份偏爱,无愧于爱戴他的百姓。

    【我们再来看民心所向。

    在百姓们心中,始皇帝残暴不仁,胡亥比之更甚,而对于扶苏,百姓们对他的评价是贤明。

    陈胜、吴广起义时,打着扶苏的旗号,很快就得到了百姓们的响应,攻城略地。

    试想扶苏顺利即位,百姓们不用额外承担繁重的徭役,陈胜、吴广不会造反。君主贤明,百姓们没有理由造反。

    百姓们在得知扶苏的死讯后,自发的给扶苏建庙。

    对比一下,诸葛亮病故的时候,百姓们也是自发的祭拜,多次央求他们的皇帝刘禅给诸葛丞相建庙。想想汉昭烈帝的祠堂,被诸葛亮喧宾夺主了。

    可见秦朝的百姓们对公子扶苏的爱戴,一点都不比蜀汉的百姓对诸葛丞相的爱戴少。

    扶苏得了民心,即便六国贵族蠢蠢欲动,想要复辟,也会因为不得民心而胎死腹中。

    可见扶苏能够顺位继位,不说传至万世,至少不会二世而亡,不会有对匈奴和亲、纳贡的耻辱。】

    汉昭烈帝刘备:“……”要不先给诸葛亮盖个生祠?可以预见必然是香火鼎盛,百姓们都祈求他们的诸葛丞相能够长生。

    待到诸葛亮百年之后,单独给诸葛亮建个庙,不,得建好几个庙才行。

    可放过他的庙吧。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下一期视频将在明天同一时间准时发布,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秦始皇嬴政十分开心地投了两个币。

    汉朝的皇帝们也不小气,大方地投了币,虽然他们知道一旦扶苏顺利继位,就没有他们的大汉朝了。

    他们可没有忘记,秦始皇和扶苏都关注了作者,历史走向必然会因为这天幕盘点而改变。

    也不知道届时他们会不会凭空消失。

    众人依然对明天的盘点充满期待,之前提到的系列就只剩下六大诗人系列和六大名医系列,都是他们想听的。

    第44章

    秦始皇位面

    扶苏看完天幕上对自己的盘点不久,收到了手下的来报,张良已经被推举为孝廉,但是并没有接受朝廷的任职。

    这在情理之中。

    他本就是做好了亲自去请张良的打算,于是当天便向始皇帝辞行。

    张良有帝师之才,应该亲自去请。

    嬴政得知扶苏今日要去请张良为国效力,将太阿剑赠与扶苏,说道:“此去小心为上,这把剑赠与你防身。”

    扶苏听了十分动容。

    相传太阿剑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镇国之宝,是一把威道之剑,可以代表君权。

    如今,陛下将太阿剑交给了他。

    从小到大,他一直以为父亲不喜欢自己,在天幕异像出现之后,才终于明白父亲对他的良苦用心。

    扶苏双手接过太阿剑,郑重其事地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嬴政微笑鼓励。

    张良虽然体弱多病,但是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事,对大秦仇恨之深,不可小觑。

    扶苏并没有微服前往,而是带着厚礼登门。

    才刚出咸阳城门,沿途的百姓就都知道了太子礼贤下士,亲自去求访贤才,纷纷猜测要请的是何方高人。

    洪武大帝位面

    朱标得知皇位是从朱允炆手上弄丢的,替朱棣求情:“爹爹,是朱允炆没出息,坐不稳皇位,和四弟无关,将四弟放出来吧。”

    四弟只比他小五岁。

    等到他驾崩,四弟也已经两鬓斑白,或者和他一样入了土,是不可能造反的。

    倒是四弟的儿孙要好好提防。

    朱元璋知道自己这个大儿子会为朱棣求情,这也正是他欣赏之处。只有废物点心才会担心驾驭不了人才,而杀之以绝后患。标儿不杀朱棣,可见其胸襟与能力。

    不过,他对朱棣的气还没消呢,让其在牢里多待几天,吃点苦头。

    朱标见朱元璋没有动怒,继续劝道:“四弟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才能,爹爹也颇为倚重。四弟目前也没有犯错,总关在牢里也不是个事。”

    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朱允炆不争气,他这个当父亲的,以及他爹爹这个当爷爷的,就是把朱棣这一脉杀绝了,也会有别的藩王的子孙谋朝篡位。

    给朱允炆铺路不是这样铺的。

    天幕预言后事,不是让他用杀来解决问题的,这是懦夫的行为,不是男人。

    四弟是有能耐的,就这样杀了太过于可惜,应该让其为国尽力。

    朱元璋看在朱标的面子上,这才松口,暂时放过朱棣,赞许地道:“行吧,那就依你,将老四放出来。”

    朱标面露喜色:“多谢爹爹,咳咳咳……”

    朱元璋见状心都提起来了,连忙关心朱标的身体,叫来了在不远处守候的太医。

    一阵兵荒马乱之后,朱标的病情才稳定下来。

    朱元璋对大儿子的身体满是担忧,心中想到:明天、最迟后天,天幕就要开始盘点名医系列了吧?

    第二天清晨,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快到点时,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六大诗人系列》。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天幕盘点准时出现。

    “诗人?”秦始皇嬴政将朝臣都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没听说谁擅长写诗,擅长写赋论的李斯算一个,但李斯……

    他对李斯的所作所为十分失望。

    辅佐他统一六国,对大秦功不可没,名相盘点里应该有他。同时李斯文学方面也比较出众,诗人盘点也应该有他。

    但是天幕盘点名相系列,诗人系列,名额都只有六个。华夏两千多年的帝制,人才何其多。这又不是以批判的角度盘点,天幕在选择人选的时候,肯定不会选取私德有亏的人物上榜。

    看来这一系列的盘点没有大秦的子民上榜。

    天幕若是出一个“六大奸相系列”,李斯还真有可能会上榜,这是他不想看到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早已经坐在马车上的扶苏也看到了天幕盘点。

    “停车。”

    车夫将马车拉停,恭敬地询问道:“殿下有何吩咐?”

    扶苏说道:“靠边休息一会儿再赶路。”

    虽然走的是刚修成不久的道路,道路很平,但是马车在行驶时还是能感觉到颠簸,观点天幕盘点不太方便。

    于是众人都靠边休息。

    汉武帝刘彻一听是这个主题,当即就想到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看来他这一朝是群星闪耀啊,哈哈哈。

    汉怀帝刘禅也充满了期待,天幕盘点诗人系列,肯定也会提到相父。

    唐玄宗李隆基暗自猜测,天幕盘点诗人系列是按照什么标准来的,不定一个能够服众的标准,他大唐的诗人们怕是会打起来。

    天幕只盘点六个,都被他大唐包圆了吧?

    宋朝的皇帝们集体emo了,他们可没有忘记天幕之前盘点“十大败家皇帝系列”时,有提到过苏轼,会在新系列“六大诗人系列”盘点苏轼。

    可想而知,天幕在盘点苏轼的时候,少不了会把之前盘点过的败家皇帝拉出来鞭尸。

    在众人的猜测中,天幕开始盘点了。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作者菌来盘点新的系列“六大诗人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这样一首诗:

    七步诗

    作者: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秦始皇嬴政看到这首诗,想起了将兄弟姐妹全部杀光的胡亥,痛恨不已。同时他又暗自庆幸,还好胡亥已经被他处死了,将来扶苏即位,定然不会像胡亥那样手足相残。

    胡亥是因为得位不正,以及生性残暴,所以对兄弟姐妹痛下杀手。

    曹植又是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所以写下这首诗?

    嬴政有点期待后续。

    扶苏在树荫下乘凉,看到天幕选取了这首诗,明白这个“六大诗人系列”的盘点主题并不是品评诗句的优劣、意境,而是借诗句来讲解时事。

    同时,选取的诗句也得是精妙绝伦的。

    魏王曹操想到天幕之前提过,曹丕上位后过度的打压宗室。他不知道曹丕将宗室打压到了何种程度。如今看到这首诗,看来曹丕对待兄弟,比他想象的还要过分。

    他狠狠地瞪了曹丕一眼。

    魏王世子曹丕没有想到曹植会上天幕盘点,咬碎了一口银牙,在察觉到父亲不善的目光时,顿时出了一身冷汗。

    他这个世子之位当的并不安稳。

    曹植:“……”和兄长争夺世子之位失败,他都已经自暴自弃到引得父亲对他失望的地步了,兄长还在防备他,不肯放过他吗?

    洪武大帝朱元璋想到为朱棣求情的朱标,开心地笑了。大儿子不愧是他灌注心血培养出来的继承人,不会让他失望。

    【相传,这首《七步诗》是曹植被曹丕逼迫下写就的,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诗来,作得出诗来能活命,作不出诗来则要被处死。】

    曹丕:!!!

    【这一典故可能不是真的,魏文帝曹丕逼迫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是后人杜撰。

    首先,曹丕不可能这么睿智,明知道弟弟曹植才思敏捷,还专挑曹植的长处刁难。

    其次,这首诗起先并没有收录在曹植的诗集中。】

    曹丕听到这里松了一口气。

    作不出诗来就要将人杀了,这事若是真的,他无法向父亲交代。

    【当然,并没有证据证明这首诗不是曹植写的,所以也有可能是真的。毕竟,在曹丕还没有当上魏王世子时,曹植是曹丕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曹丕上位后想要除掉曹植是很正常的。

    我们之前提过的刘如意,就是这种倒霉蛋。刘邦将想要废掉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的事囔囔的众人皆知,到最后就改变主意不废太子了。

    所以,刘盈顺利登基后,吕雉第一个杀的就是刘如意。】

    刚松一口气的曹丕:“……!”这口气松得太早了。

    【曹植,字子建,文采斐然,在诗词歌赋方面和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三曹”。曹丕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但在“三曹”中是垫底,这里就不多说。

    这期视频,我们主要盘点曹操和曹植,附带提一嘴曹丕。

    毕竟,曹操和曹植都有诗篇入选中小学教材,曹丕没有一篇入选教材。虽然这并不能说明曹丕写的诗就不好,曹丕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很高的,但是和曹操和曹植相比,就要逊色许多了。】

    曹丕:“!!!”他是和天幕有仇吗?!

    之前的感谢视频,第一期没有他,第二期也没有他,天幕只感谢了曹操和曹植。这一期视频更过分,当众贬他。

    绝对是有黑幕,看的出来,操纵天幕盘点的背后之人是很不喜欢他了,那他走?

    虽然,他自己也承认,在文采方面确实不如父亲和曹植。但在政治方面,他或许不如父亲,但绝对比曹植要强。

    天幕下的众人看到这里,已经预料到天幕在盘点的时候苏轼会如何盘点了,显而易见地可以猜测到是“三苏”。

    就是不知道谁是那个垫底的倒霉蛋。

    他们原本还因为七步诗的事情,对曹丕的观感不好,现在嘛,对曹丕充满了怜爱,就连曹操也安慰起了曹丕。

    被当成父……弟陪衬的曹丕太惨了。

    轻松摆脱父亲的死亡凝视,得到父亲关爱的曹丕:这也行?

    就冲这点,作者菌的币有了。

    第45章

    【“屠龙之人终成恶龙”这话可悲的用来形容曹操。】

    天幕上出现了《蒿里行》全篇。

    【《蒿里行》主要讲述的是十八路……咳,十八路诸侯讨董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真实情况并没有这么多路诸侯讨董。

    《蒿里行》主要讲述的是十几路诸侯讨董,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事情,也就导致我们忽略了诗中“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这一句,误以为这首诗写于汉献帝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十几路诸侯讨董之时。】

    天幕上出现了一帧帧的画面。

    伴随着天幕的讲解声,天幕上的画面随之变化,从军帐里众将领饮酒作乐,到百姓惨死路边。

    天幕下的众人被天幕上的画面所感染。

    【“淮南弟称号”指的是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寿春僭越称帝。

    诗中出现这一句,也就说明曹操写这首诗的时间在袁术称帝之后。

    我们知道曹操曾多次屠城,在屠徐州的时候,泗水断流。这一年是初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93年。

    诗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一边心疼百姓的遭遇,一边屠城,虚伪至极。

    曹操心疼百姓们过的苦,于是送百姓们一程,到了阴间就不苦了。

    当然,曹操统一北方功不可没,可以说成是以战止战。曹操的愿望是天下太平,将汉末的割据势力都打服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但,这并不能抵消屠城的罪恶。

    当时的名士边让,看不惯曹操屠城,辱骂曹操,被曹操杀了。

    迎曹操入主兖州的陈宫,看不惯曹操屠城,看不惯曹操杀名士边让,背叛了曹操。】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刘备看到这一幕,捏紧了拳头,怒骂道:“曹贼!”

    【前面我们说到,十几路诸侯讨伐董卓,各怀鬼胎,在家歌舞升平,坑了一把黄巾贼寇,成就了曹操。】

    天幕上出现了黄巾军烧杀抢掠的情景,以及曹操平定黄巾,入住兖州的情景。

    【黄巾军确实是由活不下去的贫苦百姓组成的军队,但是这支军队行的是杀人放火的强盗行径,不光杀官吏,还杀平民。这点有据可查,所以被称为贼寇。在黄巾军活动的地方,犹如蝗虫过境,百姓们苦不堪言,甚至丧命。

    曹操靠平定黄巾军起家,手下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已经远远超过了他所掌控的朝廷正规军的数量,可以说是盗匪头子,也难怪能干出屠城的事情来。】

    曹操:“……”抓着他屠城的事反复说,过不去了是吧?

    【伴随着《蒿里行》这首诗,我们来详细说说,十几路诸侯讨董。

    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外戚和宦官为立刘辩还是刘协为帝产生了激烈的斗争,皇后的兄长何进听从了袁绍的建议,召董卓带兵进京。

    等董卓进京的时候,外戚和宦官势力两败俱伤,外戚拥立刘辩继位,但何进身死,十常侍被袁绍杀了个干净。

    董卓凭借军队掌控朝政,专擅朝纲,弑君,肆意屠杀大臣,纵容部队劫掠平民,种种倒行逆施之举激起公愤。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正如曹操诗中所写,袁绍在曹操的强烈建议下,集结军队讨伐董卓,十三路诸侯联合讨董。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亦如曹操诗中所写,袁绍为讨董联盟的盟主,讨伐夹持天子迁都长安的董卓。咸阳地方很大,包括长安。

    但是,袁绍面对董卓心生怯意,和各路诸侯在酸枣这个地方饮酒作乐,公款吃喝,就是不去打董卓。

    曹操苦劝袁绍无果,自己孤军奋战,同时希望盟军能够配合他行动。但是当他战败退回酸枣的时候,袁绍等人还在饮酒作乐,根本没有任何配合他的军事行动。

    这便是曹操诗中:“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的真实写照。

    袁绍这边的曹操讨董失败了,且败的很惨,手下的兵都打光了,曹操募兵去了。袁术那边的孙坚和曹操一样,也是真心讨伐董卓的人,虽然一开始也战败了,靠坑祖茂才逃得性命,但孙坚还有一战之力,最后打赢了,占据了洛阳。

    前面说过,吕布和胡轸内斗,让孙坚躺赢的骚操作出自野史,可信度极低。孙坚还是很有能耐的。】

    天幕上出现了孙坚战败,将常戴的帽子给祖茂戴上,让祖茂替他引开追兵。

    “带红头巾的是孙坚,杀戴红头巾的。”

    追兵们都追着祖茂跑了,祖茂也不傻,在引开了追兵之后将头上的帽子一丢。

    追兵们追着帽子跑了。

    天幕下,罗贯中看到一幕点头,这里就是他写曹操割须弃袍的灵感来源。

    【在《三国志》中,是十路诸侯讨董,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勃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曹操和孙坚是袁绍和袁术的部下,但是这两人太出色了,他们的儿子是魏国和吴国的开国皇帝,于是后世把他两也加上了,再加上《后汉书》加上的广陵太守张超,这就成了公认的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

    【正常来说,袁绍这个时候应该配合袁术,讨伐董卓的胜算还是很大的。但是袁绍去偷袭孙坚了,讨董联军因为盟主背刺盟友而分崩离析。

    曹操在诗中写道:“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眼看讨董就要胜利了,盟军内部自己人打起来了。

    袁绍和袁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袁绍本来是庶出,但是袁绍有个长辈没有后代,袁绍就被父亲过继出去了,身份也就变的高了。

    诸葛亮早期无子,诸葛亮的哥哥过继次子给诸葛亮。按理来说,袁绍身为长子不应该被过继出去,但是袁绍的父亲的第二个儿子袁术是嫡子,所以袁绍就被过继出去了。

    袁术因为袁绍是“婢生子”,大骂袁绍是贱奴。

    兄弟二人关系非常不好,指望他们同心协力讨伐董卓是不可能的。】

    【《蒿里行》大篇幅都在描述各路诸侯联合讨董的事情,只有一句提到了袁术称帝,一不留神就会误以为成诗的时间在公元190年左右,曹操还没有屠城之时。

    其实曹操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屠了两三次城。】

    曹操:“……”被天幕反复提及,他快不认识屠城这两个字了。

    【有人说曹操屠城是迫不得已,在当时那个年代,粮食短缺,不屠城哪来的人肉做军粮,士兵们吃什么,没有吃的谁跟着你打仗,不屠城会引起士兵哗变。

    真的如此吗?

    同处一个时代,刘备为什么不屠城?刘备为什么没有这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刘备没有屠过城也能当上皇帝啊。

    屠城不一定会引起士兵哗变,但会引起瘟疫。

    插播一则广告,下一期视频,我们盘点众人期待已久的“六大名医”系列。】

    天幕下的众人心道终于来了,要开始盘点名医系列了。

    扶苏、朱元璋是最想看这个系列的,一个想要救父,一个想要救子。

    丞相曹操:“……”可别说六大名医系列里有华佗。

    【不得不说,屠城确实对攻城略地有奇效。但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屠城始终是不得民心的举动,做了就肯定会招骂,而不是引来一片歌功颂德,理解和支持。

    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横跨亚欧大陆?因为他是屠城达人,铁蹄之下流血漂橹。

    为了攻下城池,无所不用其极,决堤放水淹城、用火攻城等等残酷手段,不管城中的百姓死活。

    百姓死了就死了,死光了也不心疼。

    咳咳,曹操水淹下邳和多次的屠城行为,比起成吉思汗也不遑多让。

    不仅是汉人,成吉思汗对待金人、西夏人等少数民族也是一视同仁——血腥屠杀。

    元世祖忽必烈给人分成四等也并不只是针对汉人,最下等的南人不是特指汉人,而是指坚持不肯投降归顺元朝,有骨气的汉人和少数民族。汉奸是第三等人,指的是在灭亡南宋之前,归顺元朝的汉人和少数民族。】

    原本以为宋朝大势已去,已经丧失了斗志,琢磨着准备最后一战的张世杰听到天幕所言,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他不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当第四等的下等人。

    宋朝还有十多万水军,还不到最后殊死一搏的时候,静下心来好好打,不是没有打败元军的希望,还有这么的军队在手,军民一心,不是没有反扑的实力。

    只是这仗该怎么打?

    他希望天幕盘点能够指点迷津,帮助他给宋朝续命,或者说是中兴。

    【继《蒿里行》之后,曹操又写出了优秀的诗篇。】

    天幕上出现了《观沧海》全篇。

    【这首《观沧海》入选了课文,我们都背过,就不做详细的介绍。

    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诗写于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回朝时路过碣石山,登山远瞭时所写。

    当时的曹操一统北方充满了雄心壮志,有期望一统天下,结束乱世。

    如果曹操南下时,孙权和刘备不做抵挡,或者当时天佑曹操,军中不爆发瘟疫,曹操顺利南下收复全国,百姓们也就不会受那么多年的战乱之苦。

    虽然天下纷争,三国归晋,但司马炎建立的晋朝是篡位得来的,统一天下的功劳是曹魏的。

    曹丕即位后对待百姓也不算差,施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作者菌对曹魏未能统一天下,颇为遗憾。】

    天幕上又出现了《龟虽寿》和《短歌行》这两首诗的全篇。

    【《龟虽寿》和《短歌行》这两首诗也入选了课文,我们也都背过。还是一样,这里就不逐字逐句的解说了。

    曹操所著的诗歌,现存于世的,这四首颇为出众,却都是在公元197年之后所写。

    可惜边让死于公元193年左右,若是有幸看到曹操写的这四首诗,看到曹操的才情、抱负、忧国忧民之心,少不得要赞叹有加的。】

    边让:“……”谢邀,已经看到了。

    更想骂人了呢,曹贼!

    虽有报效国家的初心,但在入主兖州后早已经忘却了初心。

    【说起边让,就不得不说这类所谓的名士,只会嘴炮,文采不怎么出众,比不上“三曹”,于国也无半分建树。

    就比如说孔融和祢衡,可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采不及曹植,嘴炮曹操倒是挺能耐的,且同样因为祸从口出而丧命。】

    祢衡:“……”骂曹操骂的最狠的就是天幕自己吧?抓着屠城这一点翻来覆去地骂。

    让他来骂,都做不到这么专一。

    孔融:“……”好歹他也官至北海国相,怎么就于国无半分建树?他的文采不及三曹?曹操前期的诗也没什么出众的,后期阅历上去了写的诗倒是很不错。

    曹植就一首七步诗也想碾压他?

    【接下来,我们来看曹植的诗篇。“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可不是浪得虚名。】

    “七步诗?”祢衡笑了,早就见识过了,也不过如此。

    然而接下来的他愣住了。

    纵然他下笔如有神,顷刻间便能写出精妙绝伦的文章,自恃才华无人可比,在看到天幕上出现的曹植的诗篇时也自愧不如。

    第46章

    天幕上出现了曹植所作的《白马篇》全诗。

    【《白马篇》写于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而曹植出生于公元192年,也就是说,曹植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十五岁,虚岁十六。

    《三国志》中说,曹植十来岁就饱览群书,“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是一点都没有夸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诗出自《白马篇》,曹植随父北征柳城时所作。这个时候曹操在干嘛呢?屠柳城。】

    曹操:“……”屠城这个坎真就过不去了是吧?

    天幕上出现了《登台赋》全诗。

    【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统一北方后,铸铜雀台,让儿子们登台作赋,唯有曹植挥笔而就。其他人才刚写个标题,曹植就已经写完了。

    这个时候曹植十八岁,虚岁也才十九,未及弱冠。

    《登台赋》我们可能不熟悉,但《铜雀台赋》可就太熟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就出自《铜雀台赋》,据说这两句不是曹植所写,而是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巧改了几个字。

    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巧了,唐朝的杜牧和明朝的罗贯中脑回路撞一起去了,都认为曹操若是南下,必然会纳周瑜和孙策的女人为妾。

    这说明,曹植所写诗句的本意极有可能就是二乔(美女),而非二桥(桥梁)。

    知子莫若父,知父也莫若子啊。

    曹操喜欢人乄妻又不是什么秘密,家中那么多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而曹植早期的诗,大多都是称赞曹操功绩的,还真有可能写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样的诗句。】

    曹操的脸黑了,这次天幕倒是不再说他屠城的事了,但是又提起了他的感情轶事。

    天幕上出现了《箜篌引》全诗。

    【古往今来,写《箜篌引》的诗人有许多,著名的有王昌龄、李贺等人。注意看,这首《箜篌引》是曹植所写。“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这句是否似曾相识?

    看到“烹羊宰肥牛”,这句,不由得想起我们背得死去活来的《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可见我们背李白的诗背的很辛苦,而李白在背曹植的诗,并没有比我们轻松多少。曹植的诗几乎每一首都很长,为李白默哀一秒钟。

    “会须一饮三百杯”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一日喝了三百杯酒。

    从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他读了哪些书。

    这有些扯太远了,李白我们在之后的诗人盘点中会详细盘点,让我们回到曹植这边。】

    唐朝的众位诗人听到李白入选,没有不服的。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这首诗的前几句,描述宴饮时的情景。

    宴饮嘛,想当然是欢乐的,于是就有人推测这首诗是曹植得曹操喜爱,有望成为魏王世子时写下的,也就是建安十六年到二十一年之间,也就是公元211年到公元216年之间。

    对此,作者菌只想说大错特错。

    诗中“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这句指出当时的京城是洛阳。我们来看,东汉末年的都城,洛阳(公元25年-190年)、长安(公元190年-196年)、许昌(公元196年-220年),190年曹植还没有出生。公元220年,曹丕定都洛阳。

    所以,《箜篌引》这首诗必然是曹植在公元220年以后所写。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这几句点名这场宴饮是为了庆祝主人生日,也就是寿宴。大家喝酒很开心,记住今天的开怀畅饮,希望在往后不要凉薄以待。

    到了这里,隐隐透露出作者的不得志。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看到这两句,不由得想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寿宴的主人正处低谷时期,对待客人谦虚恭敬到了极点,似有求于人。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最后这几句表达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的忧愁,印证了曹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曹操并不同情曹植。

    当初他对曹植委以重任,曹植却酒醉不醒,难堪大用。

    郁郁不得志?

    就冲曹植这不分轻重的性子,谁敢重用?都是曹植自找的。

    天幕上出现了《名都篇》全诗。

    【看到诗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这句是不是又想起了李白的《将进酒》?没错,李白的这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正是化用了曹植的典故。】

    天幕上出现了《杂诗六首》全诗。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从曹植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曹植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曹植的满腹诗书最终只是成了一介文人。

    郭嘉爱不爱喝酒没有史料记载,但曹植嗜酒如命,因酒误事是记载在正史中,板上钉钉的。

    可以说曹植的悲剧是曹植自己一手造成的。

    曹植年少时就很有文采,从他十五岁时所作的《白马篇》可以看出来。曹操因此十分喜欢曹植,在嫡长子继承制和立贤不立长中摇摆不定,之所以摇摆,是曹植嗜酒这一点太不讨喜了。

    曹植喝起酒来毫无节制,任性妄为,政治头脑几乎为零,被才华不及他的曹丕给比下去了。

    我们来看曹植的班底:丁仪、丁廙、杨修。只有杨修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他两个,谁呀?杨修身为袁术的外甥,身份尴尬,不知明哲保身,陷入曹植与曹丕的夺嫡风波中,并因此丧命。

    我们再来看曹丕的班底:司马懿、陈群、贾诩。个个都是人精,对付丁仪、丁廙、杨修三人就跟玩一样,全方位碾压。曹丕不胜出,可以说没有天理了。

    曹丕占着嫡长子这个身份,有天然的优势。反观曹植,丁仪、丁廙是因为和曹丕有仇,杨修的站队是个迷,或许是被曹植的才华所折服吧,真正支持曹植的唯有颁布求贤令“唯才是举”的曹操。

    公元217年,曹植夺嫡失败后,曹操还没有死,曹植不是没有为国分忧,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曹植依然不收敛自己的性子,自暴自弃。

    公元219年,曹植喝醉了酒,违背礼数,和杨修“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惹怒了曹操,斩了杨修。同年,曹操任命曹植为将,出兵去救曹仁。这唯一一次带兵的机会,曹植没有珍惜,醉酒误事。因为喝醉了酒,不能接受任命。

    曹植在二十二岁虚岁二十三的时候留守邺城,也是干的很不错的,并非一无是处。或许会说曹植这样做是因为夺嫡失败,为了不被清算,从而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更是不想看到袁谭、袁尚、袁熙之间的兄弟之争在他和曹丕之间上演。

    这种说法过于牵强了。

    曹植嗜酒如命是板上钉钉的,而且他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是渴望报效国家,手掌军政大权,那么为什么不像曹彰一样呢?武力不行,当个军师也行啊。

    可见就是耍耍嘴皮子。

    曹植的行为和他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抱负大相径庭,不禁怀疑是不是同一个人。不过在这一点上,倒是子肖父,肖得很。

    曹操在诗中写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结果在东汉末年,就属他屠城屠得最欢。】

    曹操听到天幕又双叒叕提到他屠城,脸都气红了,不忘初心是吧?

    天幕上出现了《洛神赋》全诗。

    【最后我们来欣赏曹植的佳作《洛神赋》,诗赋中佳句频出,比较出圈的诗句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有关这篇诗赋,有说是曹植将嫂嫂甄氏比作洛神,此赋是写曹植与甄氏的绝美爱情。这一观点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因为爱情故事经久不衰,再加上小叔子和嫂嫂偷情,刺激,满足了人们的狗血和八卦心理。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植写这篇诗赋是怀念亡妻崔氏,换汤不换药,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

    也有一种比较正经的说法,这篇诗赋是曹植写给曹丕的,这回不是什么兄弟禁恋,而是君君臣臣之类的大道理。

    咱就说,能不能尊重一下作者?曹植在《洛神赋》中写的明明白白:“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后世人是一眼都不看啊。或者说,过于发散思维。

    其他诗没有写明创作的原因,随便猜猜也就罢了,这篇《洛神赋》将创作的原因写在了诗赋里,也能发散。】

    魏明帝曹叡得知后世竟然有人传他亲生母亲和曹植的绯闻,恨不得宰了造谣之人。

    【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最后的结果是曹丕代汉自立,平稳传了两代后大权旁落,被司马家取而代之。那如果是立曹植为世子呢?曹丕和曹叡是短命鬼,曹植也是短命鬼,但是曹植的儿子曹志长寿啊,可以熬死司马家。

    对此,只能说,曹操如果立曹植为世子,曹魏亡的更快,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植的班底太差了。

    曹昂死后,曹丕占着嫡长子的身份,且比曹植年长五岁,又善于伪装,和曹植的真性情不同,得到了一众文武大臣和世家的支持,而且自己本身也有实权,受封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本身就是被当成继承人培养的。

    再加上司马懿、陈群、贾诩都支持曹丕,就问吓不吓人?

    曹操要想立曹植为世子,还不引起乱子,就得先杀曹丕给曹植铺路,不然就会被贾诩言中,重蹈袁绍的覆辙。

    假如曹植顺利继承大统,驾崩后将皇位传给了曹志,有没有希望改变大权旁落的结局呢?

    结合史书上曹志的表现来看,希望不大。

    曹志是晋朝的忠臣,任太守期间务不正业,因为劝诫司马炎重用司马攸被贬。若是曹志登基,多半也是如任太守时一般极致享乐,不理政事。

    曹魏大权旁落,主要在于曹叡。

    曹叡因为没有亲生儿子当继承人,彻底摆烂,前明后庸,更视曹植如洪水猛兽,宁可将军政大权交给外姓人,也不交给宗室子弟。】

    魏文帝曹丕:懂了,回家就揍儿子。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下一期视频将在明天同一时间准时发布,大家期待的名医系列就要来了,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嬴政点了个赞。

    在他看来,曹植根本就没有被曹操当成继承人培养过,没有与曹丕夺嫡的机会。曹操只是爱惜曹植的才华,偏宠一些,但没有宠爱到要让曹植当继承人的地步。

    正如他也曾偏爱过胡亥。

    扶苏点赞之后投了两个币,不为别的,就为明天的名医系列盘点。

    曹丕:“???”

    天幕盘点了曹操和曹植的诗,身为“三曹”之一的他呢?怎么没有他的诗?是他写的诗不够好?

    这么一想还真是!

    他的诗和曹操、曹植的诗放在一起,是有些不够看了。

    第47章

    第二天清晨,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都在期待天幕的盘点。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快到点时,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个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名医系列》。

    众人期待已久的名医系列终于上线了。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这期视频作者菌推出了新的系列“名医系列”。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天幕上出现了血腥的一幕。

    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正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对歹徒的靠近并没有起戒心,以为是寻常的病人,直到歹徒亮出了尖刀。

    科室内全是血,医生倒在血泊中。

    墙壁上挂着的锦旗染血,“妙手回春”的春字被鲜血染红。

    惨案发生后,歹徒才被制住。

    底下有字幕介绍这一起凶案的发生时间、地点、经过、结局。

    【患者因不满医生的治疗效果,持刀捅伤了医生。医闹事件,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比较出名的有蔡桓公、曹操、李漼(薛平贵)等等。这期视频,我们来盘点被曹操杀害,死于医闹的神医华佗。】

    天幕下的众人大多被现代的医院吸引。

    天幕上出现了他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东西,这就是后世人的生活水平吗?

    在看到发型后,集体沉默了。

    虽然说“生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是他们平常还是会修剪打理头发的,可也只是将过长的头发剪短一些,剃成短发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秦始皇嬴政十分不解,后世人都喜欢髡刑?

    说起来髡刑还是李斯的杰作。

    清·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忍不住摸了摸脑后的辫子,悲观地想到,这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吗?

    真不该听信孙之獬这个小人之言。

    他颁布剃发令,要求汉人改变发型。大清亡国之后,他们满人也被要求剃发,咳咳,是剪辫子。

    想要留住满人的辫子,就得留住汉人的头发。

    多尔衮决定等看完天幕盘点就处理掉孙之獬这个祸害,给他出的什么馊主意,到最后连根辫子都留不住。

    只有少数人关注天幕的解说,比如被天幕点名的曹操和李漼。

    丞相曹操横了一眼华佗。

    他请华佗来是给郭嘉调养身体的,若是最终的结局还是让他失去了郭嘉,他要让华佗给郭嘉陪葬,医闹就医闹。

    唐懿宗李漼:“???”薛平贵是什么鬼?

    天幕上出现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这回影视中的人物没有被AI换脸变身替换成历史真人,呈现给古人看的是参与拍摄的演员。

    每一个出场的人物还标注了姓名和表字。

    [曹操身患头风,卧病在床,听说华佗被称作扁鹊再世,命人招来了华佗。华佗一边诊脉,一边说道:“大王可听说了我的治疗手段?”

    曹操问道:“什么手段?”

    华佗一本正经地说道:“我的治疗手段就是哪里痛就切掉哪里。曾有一人病灶在肠,老夫剖开肚腹将那一段肠子切除,再进行缝合,成功将其治愈。”

    “啊?”曹操吃了一惊。

    华佗微微点头,说道:“大王的病灶在头,所以需要劈开头颅,将病灶取出,方能痊愈。”

    不知何时,华佗的手中出现了一把利斧。

    曹操看见利斧,垂死病中惊坐起,呼唤左右将华佗拿下,押入牢狱拷问。

    这哪里是神医,分明是刀斧手。

    华佗熬不住刑罚,临死之际依然念着:“开颅,开颅,开颅。”]

    岳飞看到这里眼眶湿润,不由得想起了临死前念着“过河,过河,过河”的宗泽,暗下决心一定要收复失地,迎回二帝。

    罗贯中:“???”这段剧情好像是他写的,又好像不是?

    等等,有人把他的小说演出来了?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片段,华佗用利斧给曹操开颅是罗贯中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我们现在可以做开颅手术,但是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开颅手术对华佗来说可能也是一大难题。

    为什么说是可能呢?

    因为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类比我们现在的麻醉剂,麻醉的效果也是非常拔群。古人对麻沸散作用的形容是如醉死过去。

    这效果比麻醉剂也不遑多让了。据说华佗的麻沸散没有副作用,比现代的麻醉剂还要好。

    华佗成功地给病人切除过肠子,割除过肿瘤,具备做手术的能力,而且手术很成功,也没有病人术后感染死亡的记载,这就说明当时具备做手术的条件。

    或者说,是华佗有办法创造无菌环境,以及知晓如何有效地消毒、止血,预防感染。

    可开膛破腹比起开颅,难度系数不是一个级别的,不确定华佗有没有能力做开颅手术。没有华佗给人开颅的记载,不能断言华佗没有给人开颅的能力。】

    第一次观看天幕盘点的华佗:??

    曹丞相那么激动的把他喊过来,就是给他看这个?他怎么叫曹丞相为大王?

    天幕上是谁在冒充他?

    做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可不小,若非必须,他是不会给病人做手术的,除非患者执意要求想要受这份罪。

    他也就勉为其难了。

    用利斧给人开颅更是可笑之极,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罗贯中肯定没有学过医,外行想要染指内行。他就是真要给人开颅,也不会选择用斧头。

    除非他和病患有仇,想让人死。

    曹操:“……”他有点后悔把华佗叫来了,没有想到天幕盘点的名医还真的是华佗,而且开头就说他医闹,这种子虚乌有的事情。

    而且开颅,什么开颅?

    【可不要低估了古代人,断言古人没有做开颅手术的条件。在两千多年前,连坐便器这样的抽水马桶都有,惊不惊讶?

    古往今来,贫富差距一直都很大。

    “夏虫不可以语冰”贫穷的人想象不出富人的生活。

    古代历经王朝更替,战乱天灾,我们能够出生,祖上都阔过,不信回老家翻翻族谱,人人都是皇族后裔,再不济都是个当官的。但是富不过三代,传到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平民,无法想象古代贵族的生活有多么奢侈以及拥有怎样的先进家居。

    不说古代,现代人去富豪家里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有很多家居都不知道怎么使用。我们想象不出来的事情,不能够说不存在。

    话不多说,回到正题。

    虽然华佗用利斧给曹操开颅是罗贯中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但是曹操医闹是真的,华佗也确实是因此而死。】

    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视频,这回是真人。

    [曹操身患头风,卧病在床,一旁的华佗正在给他施针。只见华佗随手扎了两针,曹操的头就不疼了。

    曹操夸赞道:“老先生真乃神医。”

    华佗谦虚地道:“丞相过誉了,你这病难以根治,需要时间慢慢治疗,才能延长寿命。”

    曹操的脸色顿时不好了。

    随手扎两针就能缓解他的头痛症状,有如此医术,治好他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吗?为什么要拖着不给他根治?

    难道是想以此拿捏他?]

    天幕下的众人:“……”华佗错在不该两针就缓解曹操的症状,应该多扎几针,表现得给曹操治病非常辛苦,这样说一下子治不好才会被相信。

    但这样做的华佗就不是华佗了。

    华佗直接看楞了,先前还只是有人冒充他,这回他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出现在了天幕上,不是任何人冒充,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他看了一眼周围,其他人都表现的很淡定,只有他大惊小怪。

    华佗:“……”

    【华佗给曹操治病,只是缓解了曹操的症状,并没有根治,不想一直待在曹操这里,借口思念家乡回到了家中。

    曹操屡次下令请华佗回来,华佗都借口妻子生病不回。曹操怀疑华佗的妻子没有病,华佗是故意不来,派人前去证实,果真如曹操所想,华佗的妻子没有病,于是将华佗捉拿下狱,拷问致死。】

    曹操又瞪了华佗一眼。

    不久前,华佗就以思念家乡为名向他辞行,他担心郭嘉的安危,强留华佗。郭嘉看着没事,万一华佗一走,郭嘉就病了呢?他赌不起。

    此时一阵后怕,放走华佗,就再也召不来了。

    华佗则是啧啧称奇,这天幕盘点怎么连他怎么想的都知道?他还真打算离开军营就不再回来了。

    【这就不经有个疑问,华佗为什么不愿意回去给曹操治病呢?真如曹操所想的那样,华佗是故意不根治曹操的病,拖着想要以此拿捏曹操谋求好处的小人吗?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记载,华佗原本是个读书人,本有机会当官,结果一念之差选择当了医生,时常后悔当初的选择。

    《后汉书》则说,华佗为人不好,性格恶劣,人生不得意,而且以当医生为耻。

    《三国志》的说法可信度比较高。

    起初,沛相陈珪也就是陈登的父亲,举荐华佗为孝廉,华佗不领这份情。太尉黄琬授予华佗官职,华佗也不答应。

    这也就错过了两次当官的机会。

    有人说这正是体现了华佗不求名利,一心悬壶济世的品德;也有人说华佗是嫌弃官小,想要靠医术在曹操那里当上大官。

    问题是,这官真的小吗?

    我们先来看孝廉。在汉朝,想要当官的正规途径就是举孝廉,举孝廉后当官是科班出身,类似后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家境好吧?进入官场的途径是举孝廉。曹操的爹是太尉,爷爷是费亭侯,背景强大吧?进入官场的途径是举孝廉。

    说华佗瞧不起孝廉是在开玩笑吗?

    我们再来看华佗的另一个当官的机会。想要征召华佗当官的人不是什么小吏,而是太尉。太尉是三公之一,掌握军权。曹嵩被罢免之后,黄琬当上了太尉,为人正直,选贤任能。他能征辟华佗当官,可以说是对华佗极大的肯定。

    华佗楞是没有选择当官,而是选择行医,这足以说明华佗对行医有着超高的热情,胜过了当官,至少在他推辞拒不当官的时候是这样的。

    虽然如此,但是干一行恨一行的现象比较普遍。干了多久,也就有多恨。所以《后汉书》的说法也不能直接排除。】

    华佗:“???”干一行恨一行?

    他若是以行医为耻,吃饱了撑的写医书,有大病去收徒弟?

    【华佗的医术和品性如何,可以从他给人治病的事迹中窥探一二。】

    秦始皇嬴政觉得华佗不简单。

    这样的人才,在没有找到可以替代之人前不能随便杀。

    可以想象曹操以为只是杀了一个普通的医生,却不知杀的是独一无二的神医,直接使得医术倒退千年。

    啧,曹操又被天幕点名批评了呢。

    扶苏听的很认真,华佗是后世之人,兴许天幕会提及他们所不知道的养生的法子呢?

    延长父亲的寿命也就有希望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天幕盘点的是华佗有点失望,怎么就不是当朝的神医?他立马就能把人给请来,给标儿调养身体。

    旋即,他有了新的希望。

    华佗的医书已经失传,若是天幕能够再现华佗的医书,那么意味着朱标有希望重获新生。

    这不是在做梦。

    萧何的汉律九章也已经失传,但是天幕在盘点萧何的时候,还原了汉律九章。

    朱元璋十分期待天幕再现华佗的医书。

    他当即命人做好准备,只要天幕出现华佗的医术,就抄录下来。

    第48章

    医书是华夏文化的瑰宝。

    并非只有朱元璋一人想到了这一层,各朝各代的人都想到了天幕极有可能还原华佗的医学著作,做好了抄录的准备。

    一个人抄不赢,就多安排些人抄,分工合作。

    【《后汉书》中记载,华佗和曹操是同乡,精通儒家经典,懂得养生之法,年近一百,样貌如同壮年。这里和《三国志》中的记载不同,《三国志》中是说当时的人以为华佗年近一百,样貌如同壮年。

    《后汉书》删除了几个字,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华佗的年龄因此成迷。

    当然这不重要,没有必要纠结。

    《三国志》中记载,华佗精通方剂药理,给人治病时,只用几味药就能将人治好,抓药不需要称量,告诉病人服药禁忌。灸疗和针疗,也只是一两个穴位。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华佗医术高明,而且很有医德。

    华佗用最少的药,治好病人。用药对症,药到病除。而不是开一大堆吃不死人的保健药捞钱,治疗效果微乎其微,败坏中医的名声。

    抓药不需要称量,说明华佗清楚地知道每一种药的质量,能够精准地把控,对药物十分熟悉,才能做到如此的熟练。

    告诉病人服药禁忌,可以看出华佗对病人很负责任。

    但也有不负责任的时候。

    华佗给陈登治病,没有彻底治愈陈登,缓解了陈登的病跑了。陈登如华佗所言,三年后寻不到华佗病死。华佗给曹操治病,没有彻底治愈曹操,借口思念家乡回家,一去不回,被曹操抓了回来丧命,之后曹操病死。

    值得注意的是,陈登是曹操的人。

    我们前面说道,曹操屠城是造成瘟疫的原因之一,名声更是好不到哪里去。有一种可能性存在,那就是华佗有意针对曹操,以及恨屋及乌,连带对曹操阵营的人也十分不喜。

    华佗对待别人,和对待曹操等人是区别对待。

    《三国志》中记载,华佗给一军吏看病,缓解了军吏的症状后,说这病十八年后会复发,给了军吏药剂,让其复发的时候服用,则可以痊愈。

    华佗给陈登看病,缓解了陈登的症状后,说这病三年后会复发,寻一良医治疗有救。言外之意,三年之后别再来找他。给药?不是他不肯给,是给的药不一定对症,去找别的医生治也能治好。】

    曹操被“屠城”二字气得不轻,一时想不起来处置华佗。

    又双叒叕提到他屠城,过分了啊。

    郭嘉脊背发凉,顿时感觉曹操请华佗来给他治病不太靠谱。

    好在他经天幕提醒,并没有生病。

    华佗:“……”虽然不知道天幕盘点是怎么一回事,但他的寿命大概是要到头了。

    天幕显出异像,人们大多会相信。

    关键前不久他还向曹操辞行了,更是印证了天幕所言。

    他就是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天幕说陈登的药不是他不肯给,说的好听,意思就是说他不肯给呗。这话曹操会听不出来?听出来了还能放过他?

    【《三国志》中记载,华佗走在路上,看到有人想吃东西吃不下,其家人慌忙用车载着去求医。华佗自告奋勇地替人治疗,治好了病人。这是一个身体里有寄生虫的患者,经华佗治疗后打出了寄生虫。

    像这样的病例还有许多,多到华佗的孙子们看到寄生虫就知道是华佗的杰作。

    试问一个以行医为耻的人,会主动贴上去给病人治病吗?一个后悔行医的人,会主动贴上去给病人治病吗?

    说明这个时候华佗还未曾后悔行医,并不以行医为耻。这个时候华佗的孙子已经会打酱油了,人生过去了大半辈子。他的前半生是不悔行医的,至于后半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史书上说他后悔行医,以行医为耻。人的观念是会转变的,也许是后来忘记了初心。

    对了,酱油三千多年前就有,想不到吧?】

    秦始皇嬴政羡慕了,华佗的孙子都会打酱油了,还只是前半生。他的孙子也会打酱油,但他这一生都快走到尽头了。

    若是能够学到华佗长寿的秘诀就好了。

    【还是《三国志》中记载,县里有一官吏身体不舒服,请华佗治病。华佗诊断后说,没救了,三天后会死。结果被华佗说中了,病人三天后死了。

    又有一督邮,被别的医生诊治后咳嗽不止,询问华佗。华佗说那医生操作失误,没救了,五天后会死。结果被华佗说中了,病人五天后死了。

    一般的医生不敢把话说死,话说的毫无回旋的余地,倒霉的是自己。而华佗十分精准地说出了病人的死期,堪比阎王。】

    华佗:“……”谢谢了,被天幕这么一盘点,曹操也能精准地说出他的死期呢。

    天幕下众人:将神医比作阎王……

    【《三国志》中记载,华佗给人做肠道手术,先用麻沸散,使人无知无觉,然后切除肠子患病的部位,进行清创,缝合伤口,用药敷上,手术结束后四五天病人不再感觉到疼痛,一个月后病人痊愈。

    这个药敷很可能就是防止感染的作用。

    我们无法想象以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医疗条件,是怎么创造无菌环境,怎么预防术后感染的,但是华佗做到了,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别高兴的太早,随着华佗的死亡,华佗的高超医术也失传了。】

    天幕下的众人想到华佗是被曹操所杀,无不指责曹操。

    并非他们为华佗鸣不平。

    华佗死不死没关系,让人心痛的是华佗的医术没有传下来。

    这是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

    【仍旧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病例,有一个士大夫生病了,需要做手术。华佗说做不做手术都只有十年的阳寿,没有做手术的必要。患者不能忍受疾病的折磨,一定要做手术切除病灶。华佗只好同意,果然这个患者十年后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华佗不是喜欢给病人动刀子的,能不动手术就不动手术。

    在现代,并不缺乏无良医生,为了挣钱夸大病情,煽动不需要动手术的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人正常的器官组织。

    如此看来,华佗的医德是可以肯定的。】

    【陈登三年、军吏十八年、士大夫十年,似乎是有人在跟踪报道这些被华佗诊治过的病人,跨度长达十八年之久,就为了看华佗说的是否应验。

    当然,也可能是史学家走访调查,可见有关华佗给人治病的记载比较真实。

    还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病例,有一孕妇腹痛难忍,找华佗诊治,华佗通过脉象知晓已经胎死腹中,还能辨别胎儿的性别。一剂药下去,打掉死胎,病人痊愈。

    华佗给一小儿治病,发现是胎中带病,仅用了四剂药,十天的时间就治好了孩子的先天疾病。

    又是《三国志》中记载,有一个病人需要动怒才能治好病,华佗故意惹病人生气。果真病人一生气,病就好了。

    这个病人的身份并不低,是一方郡守。

    华佗事先也没有和病人通气,这一波操作差点把自己坑死,遭到了病人的追杀。还是这位病人的儿子比较理性,猜到华佗气他父亲是给他父亲治病的一种手段,把病人给劝住了。

    华佗为了治愈病人,可以说是尽心尽力,还不怕得罪人。

    通过这些病例可以看出来,华佗精通内外科,以及妇科和儿科,甚至心理学,神经科也有所涉猎,中医全能。

    我们很少去看中医,主要是觉得中医治病太麻烦了。一剂药里包含太多味中药,一吃就是一周,还只是一个疗程。没有西药吃起来方便,见效快。去针灸嘛,全身扎成刺猬,疗程还特别的长。

    但是看人家华佗,给人治病,只需要几味药,几天的时间就能治愈病人。给人针灸也只是扎一两个穴位,两三针治愈病人。

    如果中医都像华佗这样,相信很多人都会去看中医。

    并且,中医也是能做手术的啊。】

    天幕下的众人听到这里都迷茫了,什么中医西医?

    【前面我们说到,华佗的医术和品性如何,可以从他给人治病的事迹中窥探一二。现在从华佗的医术和品性分析,华佗为什么宁肯死,也要得罪曹操,不愿意再替曹操治病?】

    华佗:“……”快别说了,他离家日久,还没有见到妻子最后一面,还不想死。

    而且是死的这么冤枉。

    曹操这回终于想起被他拉来观看天幕盘点的华佗了,再次狠狠地瞪了华佗一眼,想等天幕盘点一结束,就将人拿下,细细拷问。

    这些日子,他可没有亏待华佗。

    天底下那么多医生,多一个华佗不多,少一个华佗不少。既然华佗不愿意为他效力,那他还要留着华佗的性命给自己添堵吗?

    他杀的人多了,再杀一个华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天幕上出现了被华佗烧掉的医书。

    历朝历代的人都十分激动,刷刷刷地抄写,紧张不已,担心还没有抄完医书就不显示了。

    华佗叹了口气,闭目等死。

    【曹操生气华佗明明能够治好他的病,却拖着不治,极有可能是冤枉了华佗。华佗被曹操抓回来下狱严刑拷打,如果真能根治曹操的病,完全可以凭借医术,为自己免去牢狱之灾。

    曹操肯定是希望自己的病能够痊愈的,而不是被华佗拖着不肯根治。华佗松口了,曹操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要么,华佗对曹操恨到宁死也不肯根治曹操的地步;要么,曹操的病华佗是真的没有办法根治。

    华佗一开始就说的很清楚了,曹操的病只能慢慢治疗,无法根治。

    他如果真如曹操所说是养病自重的小人,在被施加了酷刑之后依然不肯根治曹操的病,也是挺有骨气的。

    曹操要华佗成为他的主治医师,也没不准华佗给其他人看病。

    但是曹操他不是总待在一个地方不动,他将兵权牢牢地拽在自己手中,经常亲自领兵作战,身为主治医师的华佗能偷懒不去吗?

    在华佗看来,曹操的病不是什么马上就要病死的急病,是慢性病,不想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借口思念家乡一去不回,并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

    主要还是华佗医术高,不缺这口饭吃。

    当时,荀彧听说曹操要杀华佗,替华佗求情。可惜曹操一意孤行,非要杀华佗,认为天底下的医生多的是,杀了华佗还有张佗、李佗,没有必要留着华佗这个“小人”。

    然而事实是,华佗的医术领先西方一千六百年。麻沸散失传,其他的麻醉药有较大的瑕疵,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能够媲美麻沸散的麻醉药。

    《三国志》中记载,华佗临死的时候,将一卷书给狱卒,说这个可以治病救人。狱卒害怕触犯律法,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强求,要来火,把书烧了。

    华佗所处的年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就算华佗不烧也保存不下来。当时造纸术还不发达,印刷术更是没有,要保存一卷医书很难。

    华佗在当朝就是出了名的神医。

    他的医书没有传下来,但是有许多假冒华佗之名的医书传下来了。

    这种现象很常见。

    司马炎在位之时,读过一篇文章,询问曹志这篇文章是不是曹志已故的父亲曹植写的?曹志回家查了一下父亲写的作品目录,没有找到司马炎所说的文章,打听之下得知是同族之人写的。因为曹植出名,于是这人就借曹植之名,想要自己的著作流传后世。

    司马炎知道后,说这种事自古以来就挺多的。】

    俗话说的好:“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人抄一部分,随着天幕话音的落下,人们已经将医书抄完了。天幕下的众人并不担心,如今历朝历代的人都看到了医书,不用担心失传了。

    【《三国志》中记载,华佗的弟子询问华佗养生的方法,华佗传授了五禽戏。】

    天幕上出现了五禽戏。

    三国之前的众人:“……”失策了,只记得叫医者来观看,却忘了叫画师来。

    众人急忙去寻找善于丹青的人。

    好在官吏之中不乏多才多艺的,可以临时救急,于是他们的手上都被塞了画笔。

    没有纸张就画在砖上。

    华佗的五禽戏并没有失传。三国之后的人没有急急忙忙地寻找丹青画手,而是不自觉地跟着天幕上演示的动作练习五禽戏。

    这一通下来,当场就累倒了大部分人。

    有好的养生秘诀,但是要和惰性对抗,坚持练下来的人少之又少。没病没灾的,也就懒得练了。

    果然别人能长寿是有道理的。

    【华佗的另一名弟子询问华佗服用后能有益于身体的药方,于是华佗传授了打虫的方剂。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华佗教徒弟毫不藏私,也足以见其品德高尚。】

    天幕上出现了华佗的药方。

    三国之前的人忙着抄药方,三国之后的人淡定地看着。

    很显然,这药方也没有失传。

    有人带有一丝同情地看向华佗,华佗的医书被天幕公之于众,不知道华佗是怎么想的,换成自己肯定是十分恼火的,有种私有物品被他人窃取公开的愤怼。

    华佗松了一口气,死而无憾了。

    天幕说他和曹操有仇,这是不想让他活啊。他担心的是他死在这里,他的医书没有人知道。如今天幕公开了他的医书,倒也不用再求人收下他的医书了。

    希望他的医书能流传万世,后世有能人能够对他的医方进行改进。

    【在古代,卫生条件不理想,很多人都是喝生水,吃生的食物,这就很容易感染上寄生虫病。像之前提到过的陈登,就是很喜欢吃生鱼片,所以染上了寄生虫病。

    治疗寄生虫病,华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家。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大军中流行的瘟疫很可能就是血吸虫病。

    若是华佗在,有这样的专业人员在一旁指点怎么预防、治疗,曹军不受瘟疫所累,在赤壁之战很有可能.打胜仗。

    可惜,在赤壁之战前,华佗被曹操给杀了。

    华佗的死亡时间,可以确定是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因为曹操的儿子曹冲,就是在这一年病死的。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杀了华佗之后,曹冲生了重病没有人能治好,到了这时曹操才后悔杀掉华佗,但后悔也晚了。】

    天幕下的众人感叹,这大概是曹操杀神医的报应。

    扶苏听的十分认真,亲手做了一堆笔记,诸如此类:“不能喝生水,吃生的食物,在水边作战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曹操感谢天幕的预言。

    听天幕提到仓舒将来会病重难治,看来留着华佗还有用处,到时华佗治好了仓舒那是最好,要好好款待,不愿意治也不能杀了。

    杀了华佗,使华夏医术倒退千年,他不想担这个责。

    虽然华佗的医书已经被天幕公开,手底下的人已经抄录好了,但是华佗也彻底出名了,杀华佗的恶名是不能担的。

    非但不能杀,他还要好生供着,不能让人有半点闪失。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期视频再见,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秦始皇嬴政得到了长寿和养生的方法,十分开心地给视频点赞,并投了两个币。

    并不是天幕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这是关系到人命的事情,应该慎重。五禽戏和药方需要验证是否有效,抄录的医书需要御医仔细研读,验证是否真的能够治病救人。

    接下来的日子有的忙了。

    汉丞相曹操听天幕盘点华佗是一位很有医德的医生,已经有了对付华佗的法子,对华佗说道:“我儿曹冲年方十二,先生忍心看其早夭?若先生愿意留下,孤奉汝为座上宾。”

    华佗还以为曹操要拿他下狱,没想到是为幼子求医。

    天幕下的众人意犹未尽,还想要从天幕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万分期待下一期的神医系列盘点。然而要等半旬以后,无不心痒难耐。

    下期视频该是盘点“十大败家皇帝”了吧?

    宋朝的皇帝们想到这一茬,集体emo了,毫无疑问又是盘点他们宋朝的败家皇帝。

    宋哲宗赵煦想到败家的九弟就来气。

    于是,刚被皇兄揍过没几天的少年赵佶又被皇兄胖揍了一顿,同时丧失了皇位继承权。

    第49章

    除了大宋朝,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员们都在期待第二天清晨,天幕的盘点。

    盘点败家皇帝,对他们也有益处。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看别人是怎么败家的,告诉自己的子孙规避这些雷区。

    当然,不排除想要看他人的笑话。

    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当天下午,有了意外的惊喜。

    “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

    天幕盘点一般都在清晨,下午出现的情况之前只有过一次,没想到还能够再次在下午看到惊喜。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如果曹冲没有夭折,能改变曹魏被司马家篡位的结果吗?》。

    上一期的盘点中提了一嘴曹冲。

    三国之前的人对曹冲的印象不深,只道是重病而亡的倒霉蛋。原本有活命的机会,结果父亲杀死了神医,最终病死了。

    秦始皇嬴政十分不解。

    “夭折”指的是还未成年就死去的人,用在曹冲这里,说明曹冲病死的时候还未成年。一个未曾年的孩子,有何能力可以改变曹魏被司马家篡位的结果?推送的标题不该是“如果曹冲没有夭折,能成为世子吗?”

    天幕之前盘点过“三曹”。

    在他看来,曹操一开始就是打算立嫡长子为世子的,只是喜欢曹植的才华,才对曹植有所偏爱,但还没有喜欢到要立曹植为世子的地步。

    这就给了曹植可以竞争世子之位的错觉。

    如此说来,曹冲很可能是曹丕的兄长,理所应当的是世子的不二人选,因为早夭所以才让曹丕成了嫡长子。

    很快天幕盘点就解开了他的疑惑。

    丞相曹操对曹冲很有信心,若是曹冲继承他的位置,对付司马懿跟玩一样。

    就希望华佗给力一点吧。

    【哈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苏打。上期视频,作者菌盘点华佗的时候讲到曹冲病重离世,这期视频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神童曹冲。】

    【曹冲,字仓舒,出生于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聪慧异常,五六岁的时候就有成年人的智商。

    孙权献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但是这样的庞然大物不知道该如何称量,于是询问了一圈属下,没有能够答得上来的。

    曹冲运用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排水法,给出的方法是将大象放到大船上面,记下水痕的位置,然后把大象从船上赶下来,在船上添加物品,直到船下沉到之前记录的水痕的位置。物品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是我们小学时学习的课文。

    当时我们的年纪和曹冲一般大,在看答案之前有想出方法来的吗?

    由此可以看出,不出意外的话,曹冲将来会是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甚至能够像阿基米德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

    天幕下的众人:阿基米德原理的排水法??

    【《三国志》中记载:“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曹冲明辨事理,帮助那些因为刑罚过重被判死罪但罪不至死的人得到宽宥,前后多达几十个人。】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曹操的马鞍放在库房里,被老鼠咬了。库吏们担心惧怕,认为自己死定了,商议着主动前去请罪,希望曹操能看在他们认罪态度良好的份上免他们的死罪,但心里没底。

    曹冲知道后对他们说:“先不要着急去请罪,等待三日,然后再去自首,会没事的。”

    库吏们听公子的,没有立即去自首。

    曹冲想要帮库吏们,于是用刀割烂了自己的单衣,看起来就像是老鼠咬坏的,然后装作不高兴的样子,愁眉不展。

    曹操不知道前情,问曹冲为何愁眉不展。

    曹冲说道:“有风俗说是老鼠咬坏了衣服,对衣服的主人来说不吉利。我看到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十分忧愁哀伤。”

    曹魏安慰儿子,说道:“这是谬说,当不得真,不必为此苦恼。”

    不久后,库吏们将老鼠啃咬马鞍的事情禀告给曹操。

    曹操笑着说道:“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都遭到了老鼠的啃咬,更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并没有追究库吏们的罪责。]

    【曹冲明辨事非,救下的都是诸如此类的人。真正作奸犯科的人他不会去救。从救人的手段上可以看出他十分聪明,懂得委婉,和扶苏一样有仁爱之心,又不像扶苏那样直接上去和始皇帝硬刚,惹怒父亲。

    当然,曹冲演技也是在线的,能够骗过曹操。

    至于事后,曹操应该不会一直回不过味来。回过味来了也不会去追究,能明白曹冲的用心,没有戳穿曹冲的把戏。】

    秦始皇嬴政有点酸,这真是别人家的儿子。

    扶苏若是有曹冲这样圆滑,他早就立扶苏当太子了,就算是派去边关历练,也是以太子的身份去。

    突然就很羡慕曹操,出色的儿子真的多。

    在路旁歇脚的扶苏看到这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竟然被一个孩子给比下去了。看来以后劝谏的时候得动动脑筋了,像曹冲这样才能打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只是,他爹没有曹操好糊弄啊。

    【曹操十分喜欢曹冲,多次在手下的大臣们面前称赞曹冲,这是曹植得曹操喜爱时都未曾享受过的待遇。

    那么曹操想要立曹冲为世子是真心的吗?比真金还真。

    曹冲生病的时候,曹操亲自为曹冲祈祷。在曹冲病死时,十分的哀伤,甚至后悔杀掉在他看来是养病自重的小人的华佗。曹丕见曹操悲伤过度,前来安慰他。曹操竟然说出:“曹冲之死,是我的大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这样的话来。

    说完就泣不成声。

    曹冲还活着的时候,曹操从未考虑过立曹丕为世子。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冲病死的这一年。司徒赵温举荐曹丕,曹操非但不高兴,反而指责赵温举荐曹丕并不是因为曹丕的才能而举荐,而是因为曹丕有个好爹,认为赵温在逢迎讨好,从而罢免了赵温的官职。

    曹冲病死之后,曹操才开始培养曹丕,在建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11年,直接让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从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的这一刻起,曹植在世子之争中就已经输了一筹。

    曹丕后来也曾说道:“若曹昂未亡,轮不到我继承父亲的基业;若曹冲未亡,也轮不到我继承父亲的基业。”

    可见曹冲如果没有夭折,成为世子是毫无悬念的。

    曹丕能成为嫡长子,是因为兄长曹昂战死,嫡母离家出走,也可以说是休了曹操。曹操没有正妻了,于是将曹丕的生母卞夫人扶正。

    这个时候,曹冲才一两岁。如果年长一些,显示出了聪慧,曹操很可能直接就将环夫人的生母扶正,而非是曹丕和曹植的生母卞夫人。

    嫡庶问题好解决,由于曹冲是环夫人的长子,只要曹操将环夫人扶正,曹冲就是嫡长子。】

    曹操:“……”大可不必,他其实不是那么在意嫡庶。

    卞夫人无过,他也不好废啊。

    【再来看曹丕的班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曹操开始培养曹丕,授予曹丕官职之后。

    曹冲也不是孤家寡人,也有自己的班底。他是神童,他还有一个同为神童的玩伴——周不疑。

    曹操在曹冲死后,忌惮周不疑的聪明才智,担心曹丕驾驭不了周不疑,不顾曹丕的阻拦,杀死了周不疑。

    曹丕阻拦的时候,曹操是怎么说的呢?曹操说曹丕玩不过周不疑。

    我们知道,曹丕是玩弄权术的高手。而曹操对曹丕的评价是驾驭不了周不疑,但是曹操完全不担心曹冲驾驭不了周不疑,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曹冲智救库吏,我们看到的是曹冲的仁爱之心,而曹操看到的还有曹冲的手段。

    智救库吏只是《三国志》中列举的其中一件事,诸如此类的还有许多,还有许多……

    在成为世子这方面,与曹植pk获胜的曹丕在曹冲面前毫无竞争力,那么曹昂呢?

    正史记载,曹昂和曹操一样,都是在弱冠时举孝廉。

    其实举孝廉的硬性标准是要年龄在四十岁以上,曹操和曹昂举孝廉的时候年龄都不符合要求,到底是因为才华出众而被举为孝廉,还是因为家世原因,就很难说了。

    也就是说,曹昂在弱冠时举孝廉,并不能说明什么。

    曹植十六岁作《白马篇》,曹冲五六岁能称象,曹昂呢?

    正史上对于曹昂的记载,没有野史那么丰富。曹操南征张绣时,带上了长子曹昂和次子曹丕。曹丕当时年仅十岁,而曹昂当时至少已经有二十多岁了。结果却是曹丕乘马逃脱,曹昂被张绣所杀。

    曹昂是怎么死的,有待商榷。

    曹操的座骑死了出自《魏书》,可信度较高。曹昂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救了曹操一命,自己为救曹操而死,出自《世说新语》,可信度极低。

    这样看来,曹昂的竞争力也不如曹冲。

    但是,曹昂如果没有死,曹操的原配夫人丁夫人就不会伤心欲绝离家出走。曹昂身为丁夫人的养子,嫡长子的身份轻易动摇不了。

    由于他年长,跟随曹操征战的时间就比弟弟们长的多,在军中的声望要比弟弟们高。除非他和刘邦的长子刘肥一样是废物点心,世子的位置多半是他的。

    关键看他的才华如何,是否和曹冲相差太远。

    霍去病十七岁封狼居胥,不要求曹昂有多么的出色,但是曹昂二十多岁,应该也随军多年了,史料未曾记载曹昂有过战功,可见曹昂平平无奇的可能性极大。

    再看曹操逝世时的年龄,虚岁六十六。

    这个时候,曹丕三十四岁,曹冲如果还活着,也有二十五岁了。曹昂如果没有死在战场,至少有四十四岁,很可能曹操会白发人送黑发人,先送走曹昂。

    毕竟,曹丕和曹植都只活了四十岁左右。】

    被骂废物点心的刘肥不敢反驳。

    他为了能从吕后的手中活命,认亲妹妹为母,没有谁能苟的过他。

    【前面我们说到,曹植成为世子无法改变曹魏大权旁落被司马家篡位的结局,那么换成当时被誉为神童的曹冲呢?

    可以说,曹冲当世子没有问题,至于是否能够改变曹魏被司马氏篡位的结局,只能说希望比曹植上位的希望大,能不能做到比曹丕更好,很难说。

    吴国的孙亮,十六岁时和曹冲一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是一个傀儡皇帝。

    当然,国情不一样,这样比较不太妥。

    往好的方面想,曹冲五六岁时就有成人的智商,聪明才智并不像曹植那样体现在诗文上。结合曹操对待周不疑的态度来看,很有可能体现在政治上。

    但是这也只是猜测。

    曹丕做的已经很好了,只可惜他寿命太短,继承人曹叡又因为没有亲生儿子心态崩了,开始摆烂。

    我们因为司马家窃国后不好好珍惜,导致五胡乱华,就想各种假如,期待能改变这一结局。其实就像看到胡亥败家那样,想假设扶苏顺利即位,期望扶苏能够改变秦朝二世而亡的结局。】

    难得被天幕夸赞一次的魏文帝曹丕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曹魏的江山可以说是他识人不明给断送的,错信了司马懿。

    宗室的人才也确实是少,经不起他嚯嚯。

    曹洪、夏侯尚再怎么不好,也只能是矮个子里拔高个了,得留着他们护卫皇权。

    曹叡:“……”完了,又要挨揍了。

    每次听天幕盘点,提到未来继承皇位的他会摆烂的时候,父亲就要揍他,这次估计也逃不过一顿毒打。

    等了许久,让他惊奇的事,父亲这回居然没有揍他。

    原本优哉看戏的吴大帝孙权手中的瓜都掉了,“孙亮?不是他的幼子吗?怎么成了傀儡皇帝?”

    天幕会说就多说点,他想听孙亮的事。

    【好了,这期盘点就到这里。下一期视频将在明天清晨准时发布。大家期待已久的“十大败家皇帝”系列就要回来了,敬请期待。】

    天幕上又出现了供人点赞、关注、投币的图标。

    看到熟悉的提示,众人纷纷按照各自的喜好,点赞、投币加关注。

    宋朝的皇帝们:“……”还以为能够躲过一劫,看来还是躲不过啊。

    第50章

    第二天清晨,朝会结束之后,天幕异像如期而至。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小苏打。前几期视频都在盘点其他系列,今天作者菌就继续来我们的第一个主题,盘点十大败家皇帝。

    前面已经有了预告,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期视频盘点的主人公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钦宗赵桓。】

    天幕下的众人还记得之前的盘点。

    两个小人将玉玺抛来抛去的动态图戳人笑点,让人印象深刻。这赵桓大概是最不想当皇帝的太子了,被亲生父亲甩锅,有够倒霉的。

    可若真的只是倒霉,似乎上不了十大败家皇帝榜。

    众人想起了天幕在盘点宋徽宗赵佶时提到的梁武帝萧衍,南唐后主李煜,明熹宗朱由校,败家的方式各有特色,但都没能入选十大败家皇帝榜。

    数百位皇帝中选出十个,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如此看来,宋钦宗赵桓在败家方面必然是有过人之处,才能从众多昏君之中脱颖而出,登上十大败家皇帝榜。

    光是因为倒霉被父亲甩锅,担了亡国之君的名头是不够格的。

    逃亡在外的宋徽宗赵佶松了一口气,亏得他机敏,在金兵攻入东京之前禅让给太子,让太子担上亡国之君的名头。

    【我们知道,海昏侯刘贺仅仅在位二十七天,就做下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宋钦宗赵桓虽然只在位两年,但是怕追不上其父宋徽宗赵佶的败家步伐,以光速败家,犯下的事情罄竹难书,使得汴京城的百姓苦不堪言。】

    天幕下的众人不理解什么是光速。

    从天幕时不时蹦出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词汇,以及明显不像是中原人士的人名却又不加以解释这一点来看,天幕异像在他们所处的时空出现,小苏打这个盘点之人很可能并不知情。

    不得不说他们发现了真相。

    苏若雁发布视频的初衷本来就是给同时代的人看的,所以一些有趣的梗就没有铺开来细说。就比如海昏侯刘贺在位二十七天,做下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只是在玩梗。

    真实情况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不是指不同的事,而是说同一件错事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次。

    这概念完全不同。

    天幕没提这一茬,出生在刘贺之前的众人看到这样的盘点,就直接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

    掐指一算,众人都惊呆了。

    二十七天,平均每天干四十多件坏事,这都没有上败家皇帝榜?说明刘贺做的坏事虽多,但没有影响到江山社稷的稳定。

    宋钦宗赵桓能上败家皇帝榜,就说明不是宋徽宗的背锅侠。

    想到这里,众人有点好奇宋钦宗赵桓是怎么在两年之内败家的?就连胡亥败光家底以至于亡国都用了三年。

    看来今后茶余饭后的笑料又要增多了。

    出生在刘贺之后的人有一部分觉得霍光结党营私,独揽大权,对霍光不喜,认为霍光这个权臣是大奸臣,被霍光罢黜的刘贺很冤,想为刘贺正名。

    估计刘贺知道了都要笑死。

    这部分人认为扶刘贺即位,又将刘贺废黜的霍光,为了废黜刘贺,从而黑刘贺,败坏刘贺的名声。

    刘贺其实有着千古奇冤。

    认为霍光对权力的欲望很强,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而刘贺不是那么的好把控。刘贺是汉武帝的亲孙子,不甘心当一个傀儡皇帝有错吗?错只错在政变失败,被霍光赶下了台。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相信史书记载的,认为刘贺是个昏君。

    然而这些人看到天幕盘点拿刘贺和赵桓相比,都觉得是在辱刘贺,可见赵桓有多败家。

    天幕上出现了岳飞的《满江红》全诗。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诗中“靖康”二字,指的是宋钦宗赵桓在位时的年号。

    靖康耻堪比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百年耻辱。】

    清朝的皇帝们:“???”

    清·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看到这里绷不住了,天幕盘点中的金人是他们满人的祖先,当初金国是怎么对待北宋的,都会报应到他们大清的头上吗?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祖宗的那段历史。

    这可不兴复盘到他们清朝啊。

    他万分期待天幕能够公布清朝和金国的关系,让老祖宗们看见。

    辫子留不留的都是小事了。

    金国就算不顾虑大宋,也多想想大清,为后世子孙们积点德吧。

    这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啊。

    天幕下的众人第一次知道清朝之后还有民国,还以为清朝之后就是天幕盘点者所处的时代。

    百年耻辱?

    这回不光是明君和忠臣们心痛了,就连昏君和奸臣们都吓了一哆嗦。

    清末之后的人间是炼狱吗?

    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都啰嗦了,想到他们筹备金人索要的巨额金银财宝时的焦头烂额,为清末的帝王们点蜡。

    他们搜刮百姓才几年,就已经刮不出油水了。

    清末的帝王们要搜刮百姓长达百年,怕是整日寝食难安吧。国家财力不足,百姓家也没有余财,筹不足金银,怎么向金人交代?

    原来还有比他们更苦的帝王。

    【前面的视频中我们说到,北宋联金灭辽,向金国展示了北宋如同菜鸡一样的战斗力,让北宋去攻打燕京,结果让燕京成了辽国抵御金国的最后一道防线,笑死辽军了。

    宋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金国看到大宋这么弱,灭亡大宋的心情愈发强烈,在公元1125年灭亡了辽国之后,紧接着就开始灭亡大宋的计划,对大宋用兵。

    经过几个月的战争,金军在北宋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渡过黄河天险,直逼京师开封城。

    有大臣劝宋钦宗赵桓逃跑,赵桓十分心动。

    太常少卿李纲力劝宋钦宗赵桓留下,搬出赵佶来劝赵桓,说赵佶将江山托付给赵桓,赵桓不能有负赵佶所托,怼得赵桓无言。

    赵佶把皇位传给赵桓后跑了,被李纲美化成了托付江山。】

    逃亡在外的宋徽宗赵佶点头赞许:“李纲说的好。”如此的知晓他的心意,之前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个人才呢?

    这么贴心的人,等他回到京师应该好好提拔。

    正在着手京师布防的李纲看到天幕这样盘点,觉得自己有点冤。总不能当着儿子的面骂人老子吧?

    这就不是劝谏了,而是找死。

    虽然他知道赵佶抛下百姓和大臣们逃命去了,但是不能明着说出来。

    【太常少卿是个什么官呢?掌礼乐的正四品文官。】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朝堂上,宋钦宗赵桓身穿龙袍高坐在龙椅之上,底下的大臣们站在殿内畅所欲言。

    金军快要杀过来了,此次朝会就是议论这事。

    宰相李邦彦和蔡京父子的走狗白时中等奸臣危言耸听,说都城守不住,应该离开都城避一避。

    可惜奸臣当道,良臣寥寥无几。

    李纲在朝堂上反驳众人:“论城池的坚固,没有哪座城池能比得上都城的,可以依靠城池固守,等待援兵。而且这里是京师,宗庙在这里,不能任由金人践踏,怎么能像唐玄宗李隆基那样抛弃文武百官和百姓们逃跑呢?”

    赵桓问道:“有谁能担任统帅,指挥抗金?”

    说这话的本意是金国强盛,没有人能够抵抗金军南下,不跑留着等死吗?

    可偏偏就有人听不懂人言。

    李纲耿直地回答:“白时中和李邦彦身为宰相,或许不熟悉军务,但值此危难之际,应该作为百官表率,挺身而出抵抗金军,这是他们俩人的职责所在。”

    李邦彦:“……”躺着中枪。

    白时中被李纲点名十分生气,觉得不应该自己被推出去送死,说道:“李纲就不能率兵出战吗?”

    得了,这算不算是宰相亲自举荐?

    李纲也是不怕事的,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当即就抓住,坚定地说道:“陛下不嫌我能力低微,愿意让臣来保卫京师,臣愿与京师共存亡。”

    逃是不可能逃的,必然坚守到援军到来。

    赵桓听到李纲这样说,也是头脑一热就答应了,将保卫京师的任务交给了李纲,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

    看起来赵桓是不打算逃了。

    这个时候,内侍前来催促赵桓早点出发,皇后朱氏都已经准备好动身离开京师了,就等着赵桓一起了。

    赵桓咋还搁这里上早朝呢?

    赵桓听到这话脸色都变了,担心皇后丢下他一个人跑了,急忙离座说道:“皇后已经准备齐备,就待离开京师。朕要同皇后一起启程,你们也各自逃命去吧。”

    李纲跪下叩首,涕泪横流,死也要留住赵桓。

    赵桓拗不过李纲,对李纲说道:“朕是被你苦苦哀求留下来的。你要担起保卫京师的责任,万万不可以有所疏漏。”可不能置他于险地。

    当天晚上,赵桓就改变主意了。

    赵桓还是想要逃离京师,结果第二天早上跑路的时候被入朝的李纲撞个正着,这就尴尬了。

    臣子拦不住一心想要逃命的君王。

    李纲说动了护卫赵桓出逃的禁卫军,这些禁卫军愿意誓死守卫京师,保护父母妻儿的安全,比赵桓有担当多了。

    这些都不足以让赵桓改变主意。

    最关键的是李纲说赵桓的御驾慢,跑也跑不了,会被金兵给追上,吓得赵桓不敢跑了。留下来还有活命的希望,跑在半路上无城池之险可以守,那就真是插翅难飞了。]

    宋太乄祖赵匡胤看到这里沉默了。

    他的子孙后代居然是这种贪生怕死之辈,要不干脆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匡义得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宋太宗赵光义也有类似的想法。

    他的子孙后代居然是这种贪生怕死之辈,要不干脆将皇位还给兄长赵匡胤那一脉,立侄子赵德昭为太子得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兄弟两跨时空达成了共识。

    【作者菌在前面的盘点中有说道,临危受命成为兵部侍郎的李纲保卫了开封,击退了金军。但是,赵桓深谙虽胜尤败的精髓,在李邦彦和白时中等求(tou)和(xiang)派的劝说下,躲着李纲以割地赔款的方式求和。

    宋钦宗的这一波操作,清末的朝廷学得真是棒棒哒。

    打了败仗,理所当然的要割地赔款。好不容易打了胜仗,按理说应该享受敌国的割地赔款了。清末的朝廷反而更加的惶恐了,担心惹怒敌国,打了胜仗那还得了,更加要割地赔款了。】

    天幕下的众人都醉了,大骂清末朝廷软骨头。

    第六次下江南,此刻正在脂粉堆里的爱新觉罗·弘历又惊又怒,突然坐起来吓坏了在一旁伺候的嫔妃。

    割地赔款?是谁这么败家?

    爱新觉罗·弘历想到自己征战四方开疆拓土,结果被不孝子孙割让出去,就是一阵心绞痛。

    百年国耻?

    他不敢想象经过了这一百年的耻辱岁月,领土还能剩下多少。突然就有点期待他大清的皇帝上“十大败家皇帝”榜了,让他看看不孝子孙是谁?

    想到这里,顿时感觉美女喂的葡萄吃到嘴里不甜了。

    【金国狮子大开口,宋钦宗对金国提出的条件一一满足。国库空虚拿不出钱来,就劫掠百姓,搜刮民脂民膏送给金国。

    李纲坚决反对满足金国提出的条件,认为拖延几日等援军到来,完全能够打赢金国,没有必要卑躬屈膝的求和,将能够获胜的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

    但是他的反对没有用。

    宋钦宗一心求和,不愿意听李纲的建议。

    金国得了割让的城池和金银钱帛依然不愿意退军,继续向宋钦宗索要钱财。

    宋钦宗像伺候祖宗似的,对金国有求必应。

    然而结果却是如李纲所说,援军快要赶到的时候,金国才不甘地退军。】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里,忍不住称赞李纲是一位将才,可惜生不逢时,未能逢得明主。

    可悲,可叹。

    逃亡在外的宋徽宗赵佶认为李纲目光短浅,只在意一时的胜败得失,而不想想以后。

    今日嬴了金军,明日呢?

    金国比大宋强大太多了,硬刚不是明智的选择,只有求和才是正确的,才能免于战火。只要金国肯退兵就好,不就是要这要那嘛,多给点,自己吃点亏没什么,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大宋重文轻武,和金国打是打不赢的。

    赵佶在看到赵桓议和的态度坚定时松了一口气,不愧是他的好儿子,看好的继承人。

    看来可以着手准备回京了。

    听天幕盘点,金国会退军,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回去夺权。

    这天下还是他这个老子的。

    【金国退军之后,已经是太上皇的赵佶以为京师安全了,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京师。宋钦宗赵桓看到金国退兵,也以为京师安全了,当即就过河拆桥,罢免了李纲。

    他们想不到的是,才接着过了几个月纸醉金迷的安生日子,金军再次南下,又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

    这次没了李纲指挥作战保卫京师,京师很快被金军攻陷,只剩下内城。

    金国兵围内城。】

    虽然逃亡在外,但是看到天幕盘点,认为金军已经对京师没有了威胁,准备回京的宋徽宗赵佶:???

    金兵退去,以为京师安全了罢免了李纲的宋钦宗赵桓:???

    父子二人只想抱头痛哭。

    赵佶不打算回京师了,说什么都不回了,京师不安全。

    赵桓在犹豫,才刚罢免李纲就重新启用的话,他不要面子的吗?又不是只有李纲一人可以领兵。

    况且李纲之前还只是个文臣。

    【宋钦宗再次求和,这回金国就没有之前那么好说话了。

    一开始,金国只是要求割地、赔款,见宋钦宗乖乖地满足了他们所有的条件,贪心不足,胃口越来越大。

    非但索要的钱财、女人和战略物资更多了,还要求宋钦宗派宰相和亲王过来当人质,甚至到了点名要求宋钦宗亲自过来接受凌.辱的地步。

    宋钦宗敢让百姓们对他失望,但是不敢得罪金国。

    直到最后,宋钦宗在金国的要求下奉表称臣。金国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个皇帝掳走,废黜宋钦宗,扯下宋徽宗和宋钦宗身上所穿的龙袍,北宋灭亡。】

    宋太乄祖赵匡胤身子晃了晃,差点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他的大宋亡国了。

    等等,北宋亡了,好像还有个南宋来着?可以期待下南宋收复失地,重振河山。

    还好,还好。

    宋太宗赵光义再次和宋太乄祖赵匡胤想到一块去了,不愧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两。

    没了一个北宋,还有南宋啊。

    就是被金人掳走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境遇不会太好,在金国是阶下囚,被南宋朝廷迎回也逃不脱被软禁的待遇。

    不过也是这二人罪有应得。

    赵光义想到了李煜,觉得还是应该对李煜好一点。

    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听到了这里,觉得大宋没有能够抵御金军的良将,北宋亡国已经成了定局,心中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躺平。

    自古以来,胜利者对待投降的帝王都不会太苛刻。

    而且他们自问对金国足够的好,金国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即便一时半刻筹不出那么的金银钱帛,也会想尽办法从百姓那里为金国多争取到一些金银送过去。

    凭这点,金国的皇帝都不应该亏待他们。

    看看乐不思蜀的刘禅,在投降了曹魏之后,被带到了北方,小日子过的多滋润?

    他们也正想去看看北方的风景。

    燕云十六州自太乄祖时期起,一直没有收复,他们都没有看过那边的风景,正好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听说草原的风光也很美丽。

    【说起来,金军能够这么快速地再次南下打到京师,还得归功于宋钦宗。

    宋钦宗割让给金国的土地,送给金国的钱财和战略物资养肥了金国,壮大了金国吞并天下的野心,加快了北宋的亡国速度。

    同时,他错误的人员调配,对于亡国来说,也是功不可没。放着好好的李纲不用,任命一个跳大神的神棍为将,企图用神明击退金军,当自己是位面之子刘秀吗?】

    大贤良师张角:“……”好像有被内涵到。

    不清楚,再看看。

    汉光武帝刘秀嘴角微翘,有点明白位面之子的意思了。

    许多天以前,天幕说他是位面之子,却到现在还没有解释什么是位面之子?他还曾经困惑,都特意做了感谢篇感谢他了,就不能为他解惑吗?

    现在好像有点懂了。

    位面之子的意思是指神明的儿子?那还挺不错的。只是,他有用神明击退敌人的经历吗?天幕感谢他时放的陨石召唤术好看,但好看的有点不真实。

    陨石对战况的影响其实不大。

    【宋朝有会打仗的武将吗?有。宋朝有会打仗的文臣吗?也有。但是这些能够拯救国家于危难的人才,摊上了昏庸的君主,一身才华没有用武之地,只能眼看着国破家亡。

    反倒是奸臣小人和卖国贼活跃在政治的舞台上,和他们的君主一起祸国殃民。】

    宋哲宗赵煦看到这里气不打一处来,又下令狠狠地将赵佶揍了一顿,第一次对赵佶起了杀心。

    他开疆拓土,都被赵佶父子给败光了。

    【接下来讲讲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个皇帝被金军掳走,到达金国之后的生活,那叫一个猪狗不如,受尽耻辱。

    活着遭罪,死的憋屈。】

    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听到这里,幻想在金国当土皇帝的美梦破碎了。

    宋钦宗赵桓惊呼:“李纲救朕!”